國立中山大學
模板:Coord 模板:Infobox University 模板:Portal 國立中山大學(簡稱中山[1],英文譯名: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NSYSU)原建於廣州,是台灣一所由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創辦的國立大學,中華民國教育部最初7所重點研究型大學之一[2]。其前身為國立廣東大學、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與現今中山大學同源),1924年與黃埔軍校一同創立。因兩岸分治,1980年由莫斯科中山大學校友暨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首肯,第12任行政院長李煥親自籌辦高雄市在台復校[3],成為中央在南台灣設立的第一所國立大學。
該校以海洋學、管理學、應用科學研究及高密度之研究中心群著稱模板:NoteTag,匯聚大量智庫學者及美日領事機構資助模板:NoteTag[4]。現名列QS世界大學排名第388名[5]、全球前50大潛力大學。擁有大中華區第五、台灣第一且連續三次通過AACSB認證,台灣唯四獲得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協會認證之合作夥伴的管理學院,工學院持續獲得中華工程教育學會認證,亦為臺灣綜合大學系統、EUTW七校聯盟、AACSB(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亞太國際貿易教育暨研究聯盟、亞太國際教育協會(APAIE)、中華民國科技部國際產學聯盟等創始成員。
該校現有兩個校區及東沙群島研究站,其主校區臨近「台灣八景」之一的西子灣,據有天然要塞,與動物棲息地重疊,有「台灣第一觀光學府」之稱。
概要
國父手創
為培育人才以應積極建設現代化國家之需要,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於1924年合併3所廣東省大專校院,改組為國立廣東大學,並親授校訓沿用至今。1926年改名為國立中山大學紀念創校人,並在廣州石牌建立新校址。
|
傳統與特色
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為因應台灣1970年代經濟起飛,高等教育需求攀升,且南台灣尚無國立綜合大學(成大時為省立大學)。經由原国立中山大學、莫斯科中山大學兩校校友的多年參與,國立中山大學於1980年完成復校,以國父誕辰紀念日(11月12日)為校慶日,並典藏廣州時期鄒魯校長恭塑的中山半身銅像(1931年)及鄭彥棻教授文物。
由於位在臺灣面積最大、經濟規模第二的直轄市高雄,且毗鄰臺灣第一大港高雄港,因而形成管理學、海洋科學、應用科學特别突出,社會科學發展迅速,且產官學密切合作的校風[6],是入選中華民國教育部「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高教深耕計畫」的重點研究型大學,以及大中華區第五、臺灣第一且連續三次通過AACSB認證的國立大學。亦參與創立EUTW七校聯盟、亞太國際貿易教育暨研究聯盟、亞太國際教育協會(APAIE)等國際學術組織。
歷來的中山大學皆依「中山大學模式」所創[7],以培育國家發展所需的革命、建設專門人才模板:NoteTag[8]。在台首任校長李煥博士公示「中大學生之重責大任」如下:[3]:模板:Cquote
該校是全台唯一同時設有美國、歐盟、日本、韓國官方機構的大學,彰顯其「中山大學」的特殊屬性。
教學與研究
該校目前設有6個學院、21個學系,54個碩士班(含5個碩士學位學程),28個博士班(含2個博士學位學程),僅有1個純學士班(政治經濟學系)。含東沙離島研究站在內共密集設有近70個研究中心,幅員橫跨400公里。長期以來扮演台灣產、官、學界的重要智庫與研究機構,被稱為放大版的OIST[9]。21世紀開始,與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密切結盟[10]。兩校同為校史較短、海洋學特長、位於風景區又毗鄰港口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該校与台大、交大並列為台灣3所大學寄存圖書館之一,也是全亞洲首座通過ISO9002認證及全世界首座通過ISO14001認證的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圖書館的西文圖書佔其總館藏的41.86%,尤其是以韓國學研究圖資為全臺之冠[11],各學院亦開設有英語授課課程。每一學生經常支出(educational expenditure per student)為新臺幣30.7萬元,居北臺灣以外第2[12]。由於校園地形、景色的特性影響,校內的藝文、體育活動較為密集,也是全中文BBS暨臺灣BBS文化的發祥地。
該校於2015年開南臺灣首例(全臺第15例),開放大學生、研究生出席校務行政會議[13]。首位取得臺灣博士學位的陸生(2014年)、布吉納法索留學生(2016年)均為該校畢業生[14][15]。
- 國際級研究據點
- 「亞太海洋研究中心」:國際黑潮研究重鎮,具有世界最先進的洋流發電技術[16]。
- 「氣膠科學研究中心」:亞洲首座氣膠(PM2.5)科學之研究中心。
- 「智慧電子商務研究中心」:全國唯一歐盟第七期科研架構計畫(7th Framework Programme, FP7)社會經濟人文領域國家聯絡據點(SSH-NCP),南台灣唯一連續入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高教深耕計畫」。
- 特殊官方智庫
- 「中山美國中心」、「中山歐盟中心」、「日本研究中心」各為南臺灣唯一的美國、歐盟、日本研究中心,分別由美國在台協會、歐洲聯盟執委會、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資助設立,具有多重功能任務[17][18][19]。
- 「李登輝政府研究中心」首開全臺之先,循哈佛大學约翰·F·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前例,發揮政經智庫職能,培養公共政策專門人才[20]。
校史
歷史沿革
廣東時期
- 1904年,「兩廣速成師範館」創建。
- 1905年,「廣東法政學堂」創建。
- 1909年,「廣東農林試驗場」創建,「廣東公立醫學堂」創建,「廣東公立警監學堂」創建。
- 1910年,「廣東工藝局」創建。
- 1924年,孫中山下達總統令,任命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校長鄒魯爲籌辦主任及校長,將「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三校合併升格「國立廣東大學」。學校於9月19日開始上課,當年11月11日補行成立典禮,孫中山親臨典禮現場講話,並題寫校訓。按照當時《國立廣東大學規程》,國立廣東大學宗旨爲:「以灌輸及研究高深學理與技術,並因應國情,爲圖推廣其應用爲宗旨。」
- 1925年,「廣東公立醫科大學」、「廣東公立工業專門學校」併入,增設醫學院。中華民國國父暨創辦人孫中山逝世,廖仲愷提議更名為「國立中山大學」以滋紀念,10月獲國民政府批准。
- 1926年,正式更名「國立中山大學」,並在廣州石牌建立新校址(今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校址內)。按照早期校領導人的想法,力圖將國立中大醫科辦爲德國式,把農科辦爲美國式,把文科辦成北大式。戴傳賢爲國立中山大學首任校長。時逢戴正患病,暫由教育家經亨頤代職。同年,國立中山大學舉行「廣東臺灣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主張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臺灣民族革命。
- 1927年8月,國民政府仿效法國「大學區」制度,在全國各地設立「中山大學」,該校更名為「國立第一中山大學」。當年初,在該校理科所在地的一座山崗上建成首座天文台。
- 1928年3月,復名為「國立中山大學」。
- 1934年,許崇清繼任校長後,將工學院的土木、化學兩系與理科合併,改稱理工學院。
- 1935年,設立研究院,開始招收研究生。
- 1937年,「國立廣東法科學院」併入法學院;「廣東省立勷勤大學工學院」併入理工學院。
- 1938年,成立師範學院。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戰爭的影響遷至雲南澄江,1940年遷回粵北坪石。
在台復校初期
- 1950年,春夏之交,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會在臺北市濟南路二段28號喬聯大廈4樓成立[21]。
- 1965年,教育部部長黃季陸於11月12日宣布籌備復校,旋即取消。
- 1971年,臺灣省議會提議臺灣省立中興大學更格改名「國立中山大學」,但未果。
- 1977年,嘉義縣政府與地方人士力邀中山大學在該縣復校,但無疾而終。
- 1979年,教育部取消澄清湖校區計畫,改以高雄市西子灣風景區成立籌備處。
- 1980年,在高雄市鼓山區完成復校。
- 1984年,成立文理學院、工學院及管理學院。
- 1985年,文理學院分別獨立設置文學院與理學院。主辦「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總統嚴家淦出席並致詞。
- 1986年,成立海洋科學學院。
- 1987年,新建田徑場首度啟用並辦理全校運動會。
- 199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查爾斯·湯斯蒞校演講。
- 1991年,主辦「第一屆西子灣文學獎」。同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利·馬可維茲、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蒞校演講。
- 1992年,電子計算機中心完成全台第一套全中文化的校園網路。
- 1993年,「海研三號」研究船撥交該校管理使用。
- 199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約翰·施里弗蒞校演講。
- 1995年,成立社會科學院,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尼可拉斯·布隆伯根、丁肇中蒞校演講。
- 1998年,通過BSI頒發ISO-9002國際品質認證,全面建立為「行政工作標準化」的綜合大學。
- 1999年,行政院同意將台南縣山上鄉一筆國有土地(面積66公頃)撥交本校管理,並規劃成立台南分部。整修蔣公行館,開放為藝術展覽場所。
2000~2010年代
- 2000年,於哈瑪星社區成立「國立中山大學社區服務中心」。
- 2001年,獲教育部指定為全臺9所「研究型大學」之一。
- 2002年,獲教育部指定為全臺7所「研究型大學」之一(正式施行)。同年,與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成功大學等四校組成「台灣大學系統」(Taiwan University System)。
- 2005年,入選第一梯次「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管理學院全國第一家榮獲「AACSB」世界級商管學院認證。同年,奉教育部核定私立國光高中、國光國中等二校歸屬為該校「附屬國光高級中學」。韓國前大統領金泳三博士蒞校演講。
- 2006年,與美國賓州大學啟動「雙聯學位學程Dual Degree Program」,並與國立成功大學舉辦首屆「城灣盃」交流競賽。
- 2007年,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簽訂「合作意願書」,共同推動招收國際博士生之學術合作。
- 2008年,入選第二梯次「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並與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共組「T3大學聯盟」,兩岸中山大學亦締結姊妹校。同年,啟動「南星計畫」,招收低收入戶、原住民子女和外籍配偶子女學生入學。而歷經號稱「台灣新大學教育運動」的多年發展後,該校明定核心價值為 「至於至善」指導研究,總體目標為「培育社會菁英與領導人才」指導教學。
- 2009年,教育部於全台九所高中開設科學班,該校負責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 2010年,成立「校友服務中心」,並成為「高高屏教學資源中心」中心學校,發揮區域教學資源整合、分享之效益。管理學院獲得「AACSB」世界級商管學院再認證,成為台灣第一所通過該協會再認證之商管學院。
- 2011年,與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中正大學共組「臺灣綜合大學系統」,再與標竿學校聖地牙哥加州大學簽訂合作備忘錄。同年,主辦「第一屆山海論壇」研討會(國立中山大學、廣州中山大學及厦門大學三校共同參與)及「第七屆世界華人物理學大會」。
- 2012年,與高雄醫學大學達成多方面合作協議並簽約共組「攻頂大學聯盟」[22]。當年亦結合高雄市政府海洋局、交通部高雄港務局、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及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等單位共同組成「海洋策略聯盟」。
- 2013年,成立「余光中人文講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艾妲·尤納特於當年蒞校演講。
- 2014年,國際研究大樓落成啟用。主辦「第四屆山海論壇」,並於年末兩個月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鈴木章、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相繼蒞校演講。
- 2016年,主辦「2016中華民國物理年會」。
- 2017年,舉辦與聖地牙哥加州大學之雙邊學術研討會,同年再主辦「2017年APAIE年會暨教育展」。
- 2018年,入選教育部高教深耕計畫中「全球鏈結(Global Taiwan)研究中心」。
首創學科·學院
- 全臺首創
- 南臺灣首創
校園文化
象徵
校旗·校徽
國立中山大學校旗,比例2:3,底色深藍,上端橫列白色的6字校名,中央鑲嵌正式校徽。
國立中山大學正式校徽為中華民國國花-梅花樣式,中央書寫「中山」校名,形似政大校徽。學位論文封面、早期紀念品使用圓形識別標誌。1997年開始使用識別標誌(LOGO),以壽山、臺灣海峽構成主要造型。
|
校訓
- 「博學 審問 慎思 明辨 篤行」
國立中山大學校訓一共10字,取自《禮記·中庸》,可解為「學之序」,由孫中山於1924年親手題寫頒布。 模板:Quote box
校歌·新詩
國立中山大學在臺復校後,原校歌歌詞第一、二句「白雲山高 珠江水長」改爲「中華文化 源遠流長」。(試聽)
海洋精神
國立中山大學位於西子灣風景區,是全臺唯一可在校內從事衝浪、滑浪風帆運動的大學。觀覽船舶進出、乘船來往旗津島以及近身應對臺灣獼猴,皆屬日常生活內容。
該校的海洋政策研究中心是臺灣最早的海權智庫[23]。別稱西灣人[24]的大學生皆具有「標準蛙式25公尺」的畢業門檻,相當於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的「塾生皆泳」以及國立成功大學的「3000公尺長跑」傳統。
目前,西子灣一詞及其變體已形同準校名模板:NoteTag,余光中教授並著有新詩《西子灣在等你》。
院系設置
教學單位
文學院 | 中國文學系 | 外國語文學系 |
---|---|---|
音樂學系 | 劇場藝術學系 | |
哲學研究所 |
理學院 | 化學系 | 物理學系 |
---|---|---|
生物科學系 | 應用數學系 | |
生物醫學研究所 | 醫學科技研究所 |
工學院 | 電機工程學系 | 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
---|---|---|
資訊工程學系 | 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 | |
光電工程學系 | 環境工程研究所 | |
通訊工程研究所 | 醫學科技研究所 |
管理學院 | 企業管理學系 | 資訊管理學系 |
---|---|---|
財務管理學系 |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 | |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 |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 | |
醫務管理研究所 | 高階經營碩士班(EMBA) | |
國際經營管理碩士班(IBMBA) |
海洋科學學院 | 海洋科學系 | 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 |
---|---|---|
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 | 海下科技研究所 | |
海洋事務研究所 | 海洋生物科技博士學位學程 |
社會科學院 | 政治經濟學系 | 社會學系 |
---|---|---|
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 | 政治學研究所 | |
經濟學研究所 | 教育學研究所 | |
高階公共政策碩士學程在職專班 |
通識教育中心 |
---|
研究中心
作為研究型大學,全校擁有46個研究中心,分為若干層級:
-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中心(6個)
- 編制內一級研究中心(6個)
- 編制內二級推廣教育中心(1個)
- 任務編組研究一級中心(19個)
- 任務編組研究二級中心(18個)
- 任務編組研究三級中心(6個)
材料國際學院
國立中山大學與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於2017年共同宣布設立「材料國際學院」,培養高階材料與循環經濟研發人才,明年秋季招收碩士班學生,初期借址中山大學校內授課,未來將落腳中油舊廠的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研發專區內[25]。
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南部分校
為接軌世界先進人工智慧發展浪潮,國立中山大學與台灣人工智慧學校(Taiwan AI Academy)共同組建「AI軍師聯盟」,並在校內成立「台灣人工智慧學校南部分校」,以期攜手培育南臺灣人工智慧高階經理人才,共同舉辦人工智慧產業論壇以互享技術與產業資訊[26]。
出版品及媒體
學術期刊
- 國立中山大學學報(在台復校時第一本刊物)
- 中山管理評論(TSSCI第一級期刊,大專院校出版之管理學門期刊排名第一)
- 文與哲(THCI第一類期刊,2015年「文學學門最具影響力人社期刊獎」第二名)
- 中山人文學報(THCI期刊第二級期刊)
已停刊:公營事業評論、西灣藝論、中山社會科學季刊、兩岸與國際事務季刊、中山中文學刊、中山大學社會科學論叢、中山通識教育學報等
該校另設有「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負責相關課程教材、藝文書籍之出版。於2018年「台北國際書展」,與成功大學、交通大學、政治大學、清華大學、臺北藝術大學、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校共同舉辦的「國立大學出版社聯展」[27]。
數位媒體
- 電子商務時報
- 中山管院電子報
- 中山新聞電子報、中山新聞網
- 工學院校友通訊
社會聲望及學術評價
早期或細部排名、認證等,請參閱各學院條目。
主要排名
模板:Main依據在歐洲擁有廣大聲譽的「Eduniversal商學院排名網」2008年迄今的資料,臺灣有7所大學的商管學院被分別列入世界1000大商學院,其中中山位在「卓越商學院」(EXCELLENT Business Schools,國內主要)之列,排名為世界前700大、僅次於臺大、政大位居全國第3。
排序 | 等級分層 | 推薦程度
(2018) |
推薦程度(2014) | 推薦程度(2013) | 推薦程度(2009) | 推薦程度(2008) | 大學名稱 |
1 | 全面商學院 | 269 ‰ | 252 ‰ | 235 ‰ | 186 ‰ | 237 ‰ | 國立臺灣大學管理學院 |
---|---|---|---|---|---|---|---|
2 | 頂尖商學院 | 163 ‰ | 164 ‰ | 160 ‰ | 93 ‰ | 117 ‰ | 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 |
3 | 卓越商學院 | 150 ‰ | 140 ‰ | 142 ‰ | 136 ‰ | 118 ‰ |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 |
4 | 卓越商學院 | 128 ‰ | 104 ‰ | 105 ‰ | 109 ‰ | 70 ‰ |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管理學院 |
5 | 卓越商學院 | 101‰ | 60 ‰ | 67 ‰ | 78 ‰ | 61 ‰ | 輔仁大學管理學院 |
6 | 卓越商學院 | 79‰ | 56 ‰ | 82 ‰ | 120 ‰ | 70 ‰ |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 |
7 | 好的商學院 | 110‰ | 72 ‰ | 89 ‰ | 35 ‰ | 10 ‰ | 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 |
根據2018年Eduniversal棕櫚樹獎最佳碩士暨MBA排行榜:
- 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於「人力資源管理類」名列遠東區第7名,全台唯一入榜。
- 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於「行銷傳播類」獲得遠東區第10名,為全台排名第一的傳播系所;
- 企管系醫務管理研究班(原醫管所)於「醫務管理類」排名第93名,全台唯一入榜;
- 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於「公共行政/管理類」位居第19名,為全台「公共行政/管理類」碩士學程第2名;
- 財務管理學系(所)則是「企業金融類」遠東區第23名,全台第3;
- 資訊管理學系(所)名列「資訊系統管理類」遠東區第17名,全台第5。
英國《金融時報》工商管理碩士(EMBA、MBA)世界排名
全球商業界最具影響力的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調查全球商學管理碩士百大排行榜(Executive MBA Ranking),全球EMBA百大評比標準包括現在薪資、薪資成長率、職涯發展、工作經驗等評比及目標達成率等項目。
- 2007年,中山管院EMBA名列全球第43名,全國第一。
- 2008年,中山管院EMBA名列全球第57名,全國第二。
- 2009年,中山管院EMBA名列全球第48名,全國第二。
- 2011年,中山管院EMBA名列全球第54名,全國第二。
- 2013年,EMBA世界排名第68名[30]。全球商業界最具影響力的英國《金融時報》調查全球商學管理碩士(EMBA)2013年排名,台灣僅國立中山大學及國立台灣大學列入世界前百大排行學校,台大是62名,中山是68名。
- 2014年,EMBA世界排名第83名。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EMBA榮獲全球排名(Executive MBA Ranking 2014)第83名,是台灣唯一進榜的大學。
- 2015年,中山管院EMBA名列全球第64名,為連續兩年全台唯一入榜大學。
- 2017年,其EMBA與MBA分別位居世界第69、90名,全台唯一。
- 泰晤士高等教育(THE)世界大學排名
- 國立中山大學在2017-2018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第601-800名之間,全臺第5(並列),[32]。2011年曾躋身世界第163名,全臺第3,僅次台大與清大成為全台惟三進入世界前200名的大學[33]。
-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U.S. News)
- 國立中山大學在2017-2018的《U.S. News全球最佳大學排名》中,位列世界第726,亞洲第141,全臺第6[36]。
- 上海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ARWU)
- 2015年,在上海軟科教育信息咨詢公司推出《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排名第447;全台國立大學第5[37];兩岸四地研究型大學(大陸,香港,台灣,澳門)位列22名。 「數學」排名世界第75-100名;全台第1[37]。 「工科」排名世界第101-150名。 「資訊工程」排名世界第151-200名。
- 2017年,位列第701-800名之間;全臺第7(並列)[38],兩岸四地研究型大學排名第38[39]。
全校級認證
- 國際
- 全亞洲第一個通過ISO9002認證的大學 。
- 全世界第一個通過ISO14001認證的大學 。
- 1998年5月,通過BSI認證。
- 管理學院於2013年通過美國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協會之課程認證,並成為其在北台灣以外唯一的大學合作夥伴,全台僅該院以及國立台灣大學、國立政治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取得(全球僅有148所大學通過認證)[40]。
- 國內
- 2006年辦理「國內大學校院選送學生赴國外研修作業計劃」,被評為30餘所大學中的「A級最優」。
- 2005年8月,全臺大學評鑑,社會科學(含教育)、訓輔(學生事務)及通識教育 獲評表現優良。
- 2004年5月,通識教育被評選為研究型大學當中「最優」,「最具企圖心,進步曲線顯著」。
- 工學院獲得中華工程教育學會之國際工程教育認證(IEET)。
教職員
歷任校長
- 廣州時期
- 參見廣州中山大學。
屆任 | 姓名 | 在任 | 備註 |
---|---|---|---|
建校籌備處主任 | 鄒魯 | 1924年2月-1925年11月 | |
第1任 | 鄒魯 | 1932年2月-1940年4月 | |
第2任 | 戴季陶 | 1925年5月-1930年9月 | 委員會委員長:1926年10月-1927年6月 |
代理校長 | 經亨頤 | 1926年8月-1926年9月 | |
第3任 | 朱家驊 | 1930年10月-1931年6月 | |
第4任 | 許崇清 | 1931年6月-1932年1月、1940年4月-1941年7月 |
- 台灣時期
屆任 | 姓名 | 在任 | 備註 |
---|---|---|---|
籌備處主任 | 李煥 | 1979年6月-1980年7月 | 《總統令》任命。 |
第1任 | 李煥 | 1980年7月1日-1984年5月28日 | |
第2任 | 趙金祁 | 1984年6月-1987年6月 | |
第3任 | 林基源[41] | 1987年7月-1996年6月 | |
第4任 | 劉維琪[41] | 1996年7月-2002年10月 | |
第5任 | 張宗仁[41] | 2002年11月-2008年9月 | |
第6任 | 楊弘敦 | 2008年10月-2016年5月19日 | |
第7任 | 鄭英耀 | 2016年8月-至今 |
社會知名學者
政務官
該校學者具政務官資歷者眾,智庫淵源涵蓋中央研究院、國家發展研究院、臺灣民主基金會(TFD)、中華經濟研究院以及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等官方/半官方機構。在2016年組成的蔡英文政府中,原校長楊弘敦獲派任科技部部長、教授謝曉星獲派任原能會主委、教授黃義佑獲派任行政院南部聯合服務中心執行長、原教授蔡清華獲派任教育部準政次。此外: 模板:Colbegin
- 葉匡時 - 交通部資歷,專長管理學
- 呂桔誠 - 經濟部資歷,專長經濟學
- 胡志強 - 行政院、國大資歷,專長國際關係
- 林中斌 - 國防部資歷,專長國際關係
- 林文程 - 外交部、臺經院、TFD資歷,專長外交政策
- 林德昌 - 外交部、行政院資歷,專長兩岸關係
- 張顯超 - 總統府、行政院、國安會、陸委會資歷,專長兩岸關係
- 邱文彥 - 立法院、環保署、農委會資歷,專長海洋科學
- 黃俊英 - 考試院資歷,專長管理學
- 龐建國 - 立法院資歷,專長社會學
- 江綺雯 - 立法院、監察院、國大資歷,專長教育學
- 黃碧端 - 行政院資歷,專長英美文學
國家講座教授
- 謝曉星 - 工學院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 黃志青 - 工學院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
- 翁金輅 - 工學院電機工程學系,國際級天線研究學者
- 梁定澎 - 管理學院資訊管理學系,獲得美國資訊管理學會(AIS)終身傑出成就獎並擔任首位華人主席
- 陳慶鏗 - 理學院生物科學系
- 周昌弘 - 理學院生物科學系
此外,兩岸知名作家余光中生前長年於該校任教,知名電腦科學專家吳仁和為現任教授。
校友與名譽博士
關於完整的國立中山大學校友資訊,可參照「國立中山大學校友列表」,或參考「Category:國立中山大學校友」。
校園環境
西子灣校區
西子灣校區毗鄰高雄港及軍事基地,本身為天然要塞與動物棲地,名列臺灣八景之一。因此曾有「臺灣第一觀光學府」之稱譽[42]。來往高雄捷運西子灣站約有10分鐘步行距離模板:NoteTag[43]。
環境特徵
環境特徵全臺獨有,同時涵蓋山地生態系、海洋生態系、珊瑚礁岩;人造建物除大學建築外,另包括有海水浴場、填海造陸體育場、隧道、市定古蹟。
全校被山海環繞,地形封閉,包括西子灣隧道(人行專用道)在內僅有4條連外道路。其餘車道皆依山傍海或地形險。校園主體東依壽山,西臨臺灣海峽,南通高雄港,北靠柴山,市區近在咫尺但遠離塵囂。校內師生與野生動物朝夕相處,臺灣獼猴、鳳頭鸚鵡、赤腹松鼠與山羌數量龐大,自然生態冠絕全臺大學,其中臺灣獼猴搶食對校內師生早已習以為常。
- 文化景點
- 近年新增景點:
皇族·元首駐蹕之處
- 裕仁皇太子
- 1923年(大正十二年)4月21、22日,大日本帝國裕仁皇太子東宮行啟,至高雄港視察金剛號戰艦,夜宿新建的打狗山賓館(又稱高雄御泊所),4月29日因即為裕仁皇太子的誕辰,台灣總督田健治郎乃將打狗山改名為壽山,以寓「人山並壽」之意。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壽山成為軍事管制區,壽山館亦被拆除[45][46],遺址位於中山大學教職員宿舍區域旁。
- 蔣中正總統伉儷
- 1937年(昭和十二年),大日本帝國海軍在西子灣興建一棟2層樓的和風宿舍,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成為蔣公行館之一,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宋美齡伉儷每逢南下必駐蹕此館。1980年移交大學校方管理,1999年賦予別名「西灣藝廊」,2004年晉身高雄市市定古蹟[47]。
-
蔣中正總統伉儷在臺灣(1955年)
-
中山大學蔣公行館
祕境隧道
位於西子灣隧道內,1927年由日本人海野三次郎挖鑿,並於隔年竣工啓用,取名為「壽山洞」。洞內四通八達,有獨立的水電、盥洗衛浴及住宿區,日據時期是日軍重要的作戰指揮中心,後亦作為高雄港務局的辦公場所。2017年11月11日首次對外開放[48]。
東沙群島
國立中山大學東沙國際海洋研究站,位於南中國海東沙群島,屬環礁地形。自西子灣校區旁的高雄港出發,行程約達400公里,登島需向該校或東沙環礁國家公園專門申請。
仁武校區(開發中)
- 2007年2月1日,高雄縣政府無償劃出仁武鄉24公頃土地,替換1969年計劃的36.63公頃鳥松鄉縣有地。模板:來源請求
- 2011年,國立中山大學、國防部、教育部三方達成協議,土地於2011年年底完成點交。模板:來源請求
- 2012年10月19日,教育部通過「第二校區案」,預定於2016年完成前置開始動工,2020年前完成相關軟硬體設備開始招生[49]。
- 2015年1月9日,環保署召開「國立中山大學仁武校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說明書」專案小組初審會議,認為中山大學新開發仁武校區案,因中央地調去年公佈資料中旗山斷層貫穿一半校區,擔心有安全疑慮,要求開發單位要在進一步進行風險評估確認斷層位置後,補充相關資料再審。[50]
- 2018年7月9日,國立中山大學仁武校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專案小組第三次初審會議召開,結論[51]指出:
- 環境影響說明書已足以提供審查判斷所需資訊,建議無須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 本案建議通過環境影響評估審查,開發單位應依環境影響說明書所載之內容及審查結論,切實執行。
校園活動
正興城灣盃
城灣盃是國立成功大學與國立中山大學兩校之間的校際競賽,類似國立清華大學與國立交通大學所辦的「梅竹賽」。城灣盃名稱是經由兩校學生過投票,選出中山大學學生吳昆庭的命名方案所確定的。「城」代表成大,取名台南府「城」,又與「成」大諧音;「灣」意指中山的西子「灣」。「城灣盃」以西元紀年,偶數年為成大主辦,奇數年則是中山主辦,2006年為首屆。2009年,因應興大加入第二年,第四屆的比賽改名為「興城灣盃」。2011年納入國立中正大學的參與,更名為「正興城灣盃」。
巴洛克獨奏家樂團
巴洛克獨奏家樂團創立於2004年,自2006年成為駐校樂團,團員以音樂系教授、歸國新銳演奏家、音樂系研究所畢業生為主。成立目的為推廣西洋巴洛克時期與古典早期音樂,亦於每年度舉辦大型主題展演、系列性的小型巡演以及定期出版年度專輯。
對外關係
全球姐妹校
迄2017年,該校已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京都大學、早稻田大學、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延世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慕尼黑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澳洲國立大學、加州大學、維多利亞大學、渥太華大學等154所國內外知名高校簽署國際交流合約,涵蓋了亞洲(中國大陸31所、香港5所、澳門1所、日本20所、韓國10所、新加坡2所、泰國4所、菲律賓7所、越南7所、馬來西亞2所、印尼2所、蒙古1所、斯里蘭卡1所)、美洲(美國11所、加拿大6所、墨西哥1所,智利1所)、歐洲(德國6所、法國22所、荷蘭4所、俄羅斯3所、比利時3所、瑞典3所、意大利3所、土耳其2所、捷克2所、英國2所、斯洛伐克2所、瑞士1所、奧地利1所、克羅地亞1所、保加利亞1所、挪威1所、芬蘭1所、西班牙1所、匈牙利1所、波蘭1所、拉脫維亞1所)、大洋洲(澳大利亞4所)。其合作形式包含交換學生、雙聯學位等[52]。
國內學術聯盟
- 2008年,經由國立中山大學的發起,與國立成功大學及國立中興大學合組「臺灣T3大學聯盟」,2010年納入國立中正大學改稱「臺灣T4大學聯盟」。2012年正式成立「臺灣綜合大學系統」,朱經武院士擔任首屆總校長。並與德國理工大學九校聯盟(TU9)締結姐妹關係[53]。
- EMBA商管聯盟
- 中山與中大、興大、政大、交大、成大、清大、臺科大、中正等九校所組成的EMBA商管聯盟,打破校際限制,混合分組,期望以跨校的研討方式,讓各校EMBA學生充分聯誼與學習。混合分組除讓知識學習上能更加完整外,從北到南的串連網路,讓學生跨越了校際、地理限制,擴大人脈知識網,同時增加同業或異業結合交流的機會。
- 攻頂大學聯盟
- 國立中山大學繼2005年與高雄醫學大學合作,成立「中山-高醫跨校研究中心」,雙方教師共同合作執行學術研究之後,為促進校際合作、帶動整體提升,2012年又共同簽署「攻頂大學聯盟」,分享原有的研究成果,重點包括醫藥化學、藥理毒理學、環境醫學、轉譯醫學、人文科學等項目,此外,合作規模還進一步擴大到教務、學務、行政以及產學等方面,學生除可跨校修讀雙學位,2017年更放寬轉校轉系名額,成為國內公私立大學互轉不受對等人數限制的首例[54]。
- 2018年秉持著「選擇中山擁有高醫,選擇高醫擁有中山」的精神,透過與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國立台東高級中學、國立嘉義高級中學、國立彰化高級中學、國立金門高級中學、國立馬公高級中學等國內23所高中締結策略聯盟,其目標旨在「平衡城鄉差距」、「提供弱勢機會」、「促進階層流動」,營造優質的教學環境,奠基學子進入大學的基礎,並提供弱勢學生翻轉人生的機會,善盡大學社會責任[55]。
- 科技部國際產學聯盟
- 以大學為核心的國際產學聯盟,聚焦前瞻領域,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與國際市場連結,為產業提供人才與科研服務。現有會員包括:台灣大學、清華大學、交通大學、中山大學、中央大學、中興大學、成功大學、政治大學、陽明大學、台灣科技大學等[56]。
- 南臺灣國際產學聯盟
- 以隸屬「科技部國際產學聯盟」為契機,「南臺灣國際產學聯盟」由中山大學領軍,統合高雄醫學大學、高雄科技大學、高雄大學及屏東科技大學而組建,是台灣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跨校聯合組成科研成果合作推廣團隊,聚焦在智慧健康照護醫材、海洋科技、體感科技、智慧農業、金屬與智慧製造五大主軸領域,以聯盟形式帶動創新與跨領域研發合作,「南臺灣國際產學聯盟」除了整合國內多所大學的研發能量,也同時與牛津大學旗下的Oxentia牛津全球創新諮詢公司合作國際推展,逐步將南臺灣國際產學聯盟建構成一個國際化的產學管理營運機制生態系統[57]。
SEMI-FlexTech 軟性混合產業電子委員會
由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發起,邀請元太科技、日月光、友達光電、日立化成 (Hitachi)、布魯爾科技 (Brewer Science)、正美、杜邦、奇翼醫電、明基材料、長瀨 (Nagase)、飛利斯 (Flexterra)、智晶光電、愛克智慧科技、聚陽、遠東新世紀、錸寶、應材等產業代表及工業技術研究院、國立中山大學、長庚大學等學術研究單位參與,建立連結從設備、材料、設計製造、系統到終端應用的產官學研平台,期望集結多方資源,洞察市場趨勢與需求、解決共同挑戰與瓶頸、加速技術演進及商轉速度,最終建立在地完整軟性混合電子產業生態圈,並帶動相關產業的轉型與升級[58]。
國際學術聯盟
- 亞太國際貿易教育暨研究聯盟
- Pacific Asian Consortium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Education and Research(簡稱PACIBER)旨在建立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教育和研究,提高各會員大學之間的院校和學子更多向化的交流管道,提高亞洲太平洋區域開展合作的廣度,促進更暢通的對話機制,並且擴大對國際貿易更有益的共識。中山為27所創會大學之一,與台大同為台灣僅有的兩個國際會員,确立了「南中山、北台大」的競合格局。
- 亞太國際教育年會(APAIE)
- APAIE由高麗大學、早稻田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奧克蘭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等13所知名大學於2005年共同成立,現有283個會員,與美國教育工作者協會(NAFSA)、歐洲國際教育協會(EAIE)並列世界三大教育年會暨教育展。國立中山大學為創始會員之一,也是理事會中唯一的台灣代表[59]。
- 亞太商學院聯合會(AAPBS)
- AAPBS正式成立於2004年,其創立宗旨在於透過會員間研究、教學上的合作,促進優質的企管教育,培育亞洲的企業家,並強調區域之企業研究。其成員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國立台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高麗大學、清華大學、早稻田大學等亞太地區知名學府[60]。
與軍方的關係
國立中山大學的西子灣復校用地,係得自中華民國海軍總司令部移撥的軍事用地。現校園緊鄰海軍陸戰隊營區,時常可見陸、海軍官兵列隊入校參觀的情景。
2012年確定的「第二校區」用地,則得自中華民國國防部移撥的中華民國陸軍軍事用地。
貨櫃創業基地
該校為支持校友及師生創業,特斥資千萬、耗時3年打造全台唯一擁有正式建照的「貨櫃創業基地」。除由校友組成西灣天使投資公司,校方更進一步透過產學界及創投組織,組成「中山一億創新基金投資委員會」,針對師生不同創業發展階段,進行市場潛力評估,再由校方投資入股,給予每組團隊最高上限1千萬元的營運補助,借此培育更多創新人才[61]。
附屬學校
- 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
- 2005年2月1日,原中國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設立於高雄市楠梓區的私立國光高級中學、私立國光國民中學,合併改隸於國立中山大學,名為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光高級中學,兩校成為新學校的高中部、國中部。
參見
- 各學院、附屬學校:Category:國立中山大學
- 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 臺灣綜合大學系統
- 正興城灣盃
- 高雄港
- 中山大學 (消歧義)
- 中字輩
- 大學競爭
- 研究型大學
注釋
相關資料
外部連結
- 模板:Zh-tw模板:En國立中山大學
- 模板:Youtube
-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國立中山大學 LinkedIn Company Page)
- Study in Taiwan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NSYSU)
-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Reviews - Kaohsiung, Taiwan Attractions - TripAdvisor
- 國立中山大學 - 旅遊景點評論 - TripAdvisor
模板:- 模板:國立中山大學 模板:高雄市大專院校 模板:臺灣綜合大學系統 模板:攻頂大學聯盟 模板:高東屏區域教學資源中心 模板:臺灣大學院校模板:在台復校大學模板:臺灣公立大專院校 模板:臺灣師資培育大學院校 模板:臺灣歐洲聯盟中心 模板:東亞AACSB認證大學 模板:EMBA商管聯盟 模板:臺灣繁星計劃大學 模板:邁向頂尖大學計畫 模板:高等教育深耕計畫
- ↑ 其在中國大陸時期的前身簡稱為“中大”,在臺復校後因“中大”商標已被國立中央大學註冊,故改簡稱為“中山”
- ↑ 黃慕萱,書目計量與學術評鑑—國內七所研究型大學論文發表概況分析。引文分析與學術評鑑研討會論文集(臺北,2004),135-152。
- ↑ 3.0 3.1 趙美貞,〈中山大學在高雄復校六年有成〉,收入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會編,《國立中山大學的回顧與展望》(臺北:1986年11月11日),頁乙二二與頁三零。
- ↑ 國立中山大學2015-16年報
- ↑ 模板:Cite news
- ↑ 國立中山大學南區產發中心
- ↑ Wen-Hsin Yeh, The Alienated Academy: Culture and Politics in Republican China, 1919-1937.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November 15, 2000). p.173-176.
- ↑ 葉文心,《民國時期大學校園文化(1919——1937)》,第五章。
- ↑ OIST - Google 搜尋
- ↑ 模板:Cite news
- ↑ 特色 - 國立中山大學韓國研究中心
- ↑ 學生支出比較表 - 國立中山大學校園博覽會 模板:Webarchive
- ↑ 大逆轉!中山大學同意修規 學生可出席行政會議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 ↑ 模板:Cite web
- ↑ 臺灣邦交國布吉納法索 來臺摘博士第一人 -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新聞網
- ↑ 國立中山大學2016-17年報
- ↑ 中山美國中心
- ↑ 中山歐盟中心
- ↑ 國立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
- ↑ NSYSU Establishes the Lee Teng-Hui Center for Governmental Studies -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 ↑ 民49年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會寄給第一任台北工專校長的明信片 - 露天拍賣-台灣 NO.1 拍賣網站
- ↑ 一加一大於三 中山高醫「雄」Top 兩校攜手 攻頂大學聯盟成立 - 國立中山大學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 ↑ 胡念祖 - 海洋國家的願景
- ↑ Airstage校園社群平台│串聯到各大專院校 模板:Webarchive
- ↑ 模板:Cite news
- ↑ 模板:Cite news
- ↑ 模板:Cite news
- ↑ Top Universities | Worldwide university rankings, guides & events
- ↑ QS University Rankings: Asia | Top Universities Best universit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BRICS ranking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 ↑ 模板:Cite web
- ↑ Taiwan | Ranking Web of Universities Best universit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BRICS ranking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 ↑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THE
- ↑ 模板:Cite web
- ↑ Best universit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2017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 ↑ Best universities in emerging economies BRICS ranking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THE)
- ↑ 模板:Cite web
- ↑ 37.0 37.1 模板:Cite web
- ↑ 模板:Cite web
- ↑ 模板:Cite web
- ↑ 模板:Cite news
- ↑ 41.0 41.1 41.2 歷任校長簡介 模板:Webarchive
- ↑ 趙美貞,〈中山大學在高雄復校六年有成〉,收入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會編,《國立中山大學的回顧與展望》(臺北:1986年11月11日),頁乙二四。
- ↑ 趙美貞,〈中山大學在高雄復校六年有成〉,收入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會編,《國立中山大學的回顧與展望》(臺北:1986年11月11日),頁乙二零。
- ↑ 模板:Cite news
- ↑ 《鞠園》文史與集郵論壇(UTF-8) • 檢視主題 - 高雄壽山館可能位置模板:Dead link
- ↑ 壽山歷史回顧 模板:Webarchive
- ↑ 蔣公行館西灣藝廊 - 國立中山大學藝文中心 Art Center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 ↑ 模板:Cite news
- ↑ 立法院全球資訊網-立法委員-林岱樺新聞稿-中山大學第二校區案獲教部通過 仁武將成為學術重鎮及優質生活區
- ↑ 模板:Cite news
- ↑ 模板:Cite web
- ↑ 國立中山大學國際事務處 Offic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National Sun Yat-sen University (NSYSU) 模板:Webarchive
- ↑ 模板:Cite news
- ↑ 模板:Cite news
- ↑ 模板:Cite web
- ↑ 模板:Cite web
- ↑ 模板:Cite web
- ↑ 模板:Cite news
- ↑ 模板:Cite news
- ↑ 模板:Cite web
- ↑ 模板:Cit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