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研究院
模板:Newsrelease 模板:Refimprove 模板:Infobox Non-profit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工研院,英文簡寫:ITRI),總院位於臺灣新竹縣竹東鎮,為中華民國經濟部成立的財團法人,在台北市、新竹市、新竹縣、台中市、南投縣、台南市等地皆設有院區或辦事處,是台灣科技發展的重鎮。
介紹
工研院是台灣最大的產業技術研發機構,也是開創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先鋒。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中華民國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於1945年10月接收隸屬於台灣總督府的「天然瓦斯研究所」,暫時改名為「天然氣研究所」。1946年1月,併入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管轄之國營企業中國石油公司之下,改名為「中國石油公司新竹研究所」,並將臨近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本部資產與研發中心一併納入。1954年11月,該單位升格為直接隸屬經濟部,並改名為聯合工業研究所。1973年結合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成立工業技術研究院。1975年,RCA獲選為台灣積體電路合作計畫的夥伴,1976年,第一批赴美受訓的工程師整裝待發,1977年,工研院建立台灣首座4吋晶圓的積體電路示範工廠,並自1980年起,陸續衍生了包括聯電、台積電、台灣光罩、世界先進等半導體大廠,奠定了台灣IC產業起飛;1983年工研院更開發出與IBM相容的個人電腦,並將技術移轉給國內業者,帶動週邊產業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個人電腦資訊產業的基礎。
工研院運用了研發環境的獨特性,以及透過綿密堅實的產業網絡關係,連結區域或產業之研發能量,積極協助台灣產業發展與升級。2005年起,為配合台灣整體區域產業發展政策,強化科技與地方產業的連結,陸續在台南六甲設立「南分院」、南投設立「中分院」,深耕台灣產業創新的研發專區。
四十多年來,工研院一直以「以科技研發,帶動產業發展,創造經濟價值,增進社會福祉」為主要任務,從創新研發、人才培育、智權加值、衍生公司、育成企業、技術服務與技術移轉等過程,對台灣產業發展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自成立以來,培育超過上百位CEO,新創及育成超過281家公司,累積近三萬件專利,不但為台灣開創許多前瞻性、關鍵性的技術,並孕育多家台灣新興科技產業,培育無數科技人才。由工研院轉進企業界的員工,許多人實際成為台灣經濟的掌舵者,包括張忠謀、胡定華、楊丁元、章青駒、蔡明介等對台灣產業具有影響力的人士,這些工研人在台灣科技產業中,如同織起一張綿密的網,讓台灣新興的科技產業從無到有,屢創佳績。
沿革
- 1936年8月成立的新竹市「新竹天然瓦斯研究所」( 現_工研院光復院區 ),台灣第一家科研單位,隸屬於台灣總督府
- 1941年8月新竹市成立臺灣硝子株式會社、臺灣高級硝子工業株式會社、拓南窰業株式會社、理研電化工業株式會社、有限會社南邦鋁製作所、臺灣魔法瓶工業株式會社、臺灣板金工業株式會社、厚生商會。
- 1945年10月由中華民國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接收,暫時改名為「新竹天然氣研究所」。
- 1946年1月,併入經濟部資源委員會管轄之國營企業中國石油公司之下,改名為「中國石油公司新竹研究所」,並接收相鄰的日本海軍第六燃料廠本部資產與研發中心_受降者_末代廠長_小林淳少將。
- 1954年11月,該單位升格為直接隸屬經濟部,並改名為聯合工業研究所。
- 1973年,(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成立,係由當時的經濟部長孫運璿推動,將經濟部所屬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金屬工業研究所合併而成。
- 1976年,與美國無線電公司(RCA)簽訂技術移轉授權合約,成功引進半導體製程技術。
- 1980年,衍生成立聯華電子,為國內第一家專業4吋晶圓製造公司。
- 1985年,研發碳纖維複合材料,技轉自行車、高爾夫球及網球拍廠商,其中技轉廠商之一的巨大機械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自行車廠。
- 1987年,衍生國內第一家六吋晶圓製造廠「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開創全球第一個晶圓代工製造營運模式。
- 1989年,衍生設立「盟立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為國內最具規模的整合性工業自動化公司。
- 1990年,召集國內47家廠商成立「筆記型電腦聯盟」,建立產業分工體系,促使台灣日後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型電腦生產國。
- 1993年,衍生成立「世界先進積體電路公司」,是國內第一家八吋晶圓製造公司,使台灣晉升為世界半導體主流國家之一。
- 1995年,執行「共用引擎計畫」,自英國蓮花汽車技術移轉,開發台灣第一部量產之1.2升8閥及16閥汽車共用引擎,並促成華擎機械之成立。
- 1996年,成立開放實驗室,加速產業技術開發及開創新興高科技產業。
- 2002年,完成台灣第一座符合國際水準之多功能cGMP中草藥試驗工廠建廠。
- 2005年,獲亞洲育成協會(AABI,Asian Associatin og Business Incubation)「亞洲最佳育成中心」(AABI Award)獨家榮銜。在台南縣六甲鄉成立「南分院」,將工研院研發能量延伸至南台灣。
- 2007年,啟用全國首座軟性電子量產開發實驗室,此為領先全球具量產開發技術能量的開放合作實驗室,加速國內軟性電子產業的發展。
- 2008年,建置開發WiMAX Forum認可的全球首座WiMAX Forum應用實驗室(MTWAL),協助國內業者進行各種概念服務的驗證測試。
- 2009年,建置台灣首座獲全球認證(IECEE)的太陽光電測試實驗室(IEC 61215 CBTL),成為全球唯一非會員國取得認證資格的國家。
- 2010年1月,加入國際照明委員會(CIE),為國家級會員。
- 2010年3月,與美國UL合作,推動電動車電池模組暨充電系統安全認證技術標準。
- 2010年6月,打造亞洲首座三維立體積體電路(3D IC)研發實驗室。
- 2011年1月,與德國Fraunhofer簽訂歐盟科研計畫協定(FP7 Grant Agreement) 。
- 2011年7月,推動綠色低碳院區計畫Green Campus、成立社會公益委員會。
- 2011年9月,與日本九州大學合作,建立全國首座人因照明實驗室。
- 2011年11月,工研院創新公司(ITIC)與日本三菱日聯投資公司(MUCAP)成立台日創投基金。
- 2012年3月,LED照明測試實驗室取得CBTL認證,為國內第一座符合IEC國際標準之LED照明測試實驗室、成立「商業化諮詢委員會」推動新創事業。
- 2013年6月,於荷蘭恩多芬高科技園區成立工研院荷蘭辦公室、與台泥合作建立臺灣首座「鈣迴路補或二氧化碳先導型試驗廠」、成立「工研院科技新創俱樂部」,為台灣高科技產業營造創業氛圍。
- 2013年7月,工研院六甲院區「南部雷射光谷育成暨試量產工場」啟用。
- 2013年8月,成立工研院中分院,帶動中部產業發展。
- 2014年1月,成立亞洲首座通過具國際公信力認證資格的功率模組測試實驗室。
- 2014年3月,全球首座正式營運的OCP開放運算計劃認證中心開幕。
- 2014年9月,工研院中分院與經濟部中台灣創新園區開幕。
- 2015年4月,研發成果「可高速充電鋁離子電池」刊登於英國Nature期刊,為再生能源儲能產業注入創新能量。
- 2015年5月,成立「工研新創群英會」平台,匯聚創業家CEO的成功創業經驗,培育更多新的年經創業家。
- 2015年6月,於美國矽谷成立「台灣創新創業中心」串聯國際新創產業鏈。
- 2015年12月,工研院燃料電池認證實驗室獲得產品安全測試驗認證機構UL認證,為亞洲實驗室通過認證首例。
- 2016年4月,與全球第二大漆包線塗料生產廠商-東特塗料株式會社,簽訂電動車馬達散熱關鍵材料合作備忘錄,展開跨國高導熱絕緣樹脂技術合作。
- 2016年7月,與台泥公司進行碳捕獲及利用技術合作簽約儀式,協助廠商擴大建置微藻養殖示範系統及研發中心,進行微藻固碳及加值化應用。
- 2016年9月,與圖形處理器(GPU)加速運算技術大廠NVIDIA(輝達)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導入自動駕駛車輛,及共同開發機器人智慧化。
- 2016年11月,成立巨量微組裝產業推動聯盟,串連顯示、LED、半導體及系統整合廠商,共同建立跨領域產業交流平台。
- 2017年10月,率先進駐沙崙綠能科學城,與台塑共同打造染料敏化電池試量產線。
- 2017年11月,攜手俄羅斯國家科學院,擴大科研創新合作平台綜效。
- 2017年12月,創新園區正式揭牌啟用,以共創模式打造創新研發與產業化聚落。
歷任首長
姓名 | 就職時間 | 卸任時間 |
---|---|---|
董事長 | ||
王兆振 | 1973年7月1日 | 1978年6月30日 |
徐賢修 | 1978年7月1日 | 1988年12月8日 |
張忠謀 | 1988年12月9日 | 1994年3月1日 |
李達海 | 1994年3月2日 | 1994年11月14日 |
孫震 | 1995年1月20日 | 2000年8月21日 |
林信義 | 2000年8月22日 | 2001年3月4日 |
翁政義 | 2001年3月5日 | 2004年9月30日 |
林信義 | 2004年10月1日 | 2008年6月15日 |
史欽泰 | 2008年6月16日 | 2008年9月30日 |
張進福 | 2008年10月1日 | 2010年2月21日 |
蔡清彥 | 2010年2月22日 | 2016年7月21日 |
吳政忠 | 2016年7月22日 | 2017年10月4日 |
李世光 | 2017年10月5日 | 現任 |
院長 | ||
王兆振 | 1973年7月1日 | 1978年7月31日 |
方賢齊 | 1978年8月1日 | 1985年8月19日 |
張忠謀 | 1985年8月20日 | 1988年12月8日 |
林垂宙 | 1988年12月9日 | 1994年4月18日 |
史欽泰 | 1994年4月19日 | 2003年8月27日 |
李鍾熙 | 2003年8月28日 | 2010年4月15日 |
徐爵民 | 2010年4月16日 | 2015年1月25日 |
劉仲明 | 2015年1月26日 | 2018年2月15日 |
張培仁 | 2018年2月16日 | 2018年4月15日(代理) |
劉文雄 | 2018年4月16日 | 現任 |
跨領域前瞻科技研發
- 智慧生活:科技研發的重點在於生活應用,為了促進便利、安全與舒適的生活,工研院結合多元資源及跨領域研發技術,以生活為基點的思考模式,打造智慧化的友善科技。「智慧生活」整合通訊傳輸、雲端、巨量資訊等技術,發展智慧化服務、物流、新世代手持裝置、加速行動寬頻服務等,結合創新夥伴,掌握市場機會,開發系統創新,以智慧科技回應人類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 健康樂活:提升醫療品質與生活健康,是步入樂活社會的二大關鍵,也是國家競爭力的發展指標。工研院整合跨領域資源,投入前瞻生物醫學與創新醫材科技研發。「健康樂活」聚焦發展生物製劑、複合醫材、醫療器材、健康照護等技術應用。結合技術能量與醫院臨床試驗體系,發展高附加價值之醫護電子、住院風險預測、體外檢測、遠距健康照護等系統,提供創新醫療服務解決方案,動新興醫療照護服務產業發展。
- 永續環境:隨著氣候變遷及溫室效應加劇,世界各國在追求科技發展的同時,也考慮如何為後代子孫留下生存的淨土。工研院針對永續環境的發展,除了致力再生能源的發展,也希望自最基本的材料出發,研發出更多節能減碳的應用科技。「永續環境」包含綠色能源、節能減碳技術服務、綠色先進製造系統等,協助產業發展系列生質材料產品、綠色創新產品,如節能綠色輪胎、生質環氧樹脂等,以符合國際環保安全趨勢及規範。期能推動新興能源及環保產業發展,扮演國家智庫與產業推手,為綠色永續環境投入心力。
榮譽榜
- 2008 「晶片式交流電發光二極體照明技術On-Chip AC LED Lighting Technology」,榮獲美國百大科技獎(R&D 100 Awards)
- 2009 「隨身包收音機Flexio Radio」獲得德國紅點設計大獎
- 2009 「流體動消防燈系統Fluid Driven Lighting System」榮獲德國iF設計競賽獎
- 2009 「超薄音響喇叭fleXpeaker」技術,榮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科技創新獎(TIA)消費性電子類首獎
- 2009 「鋰電池安全裝置STOBA」,榮獲美國百大科技獎(R&D 100 Awards)
- 2010 「REDDEX環保防火耐燃材料」、「區域化2D/3D切換立體顯示器」及「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技術」榮獲美國百大科技獎(R&D 100 Awards)
- 2010 「多用途軟性電子基板FlexUPD」顯示器材料技術獲得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 Journal)科技創新獎(TIA)
- 2011 「高無機含量透明混成基板ITRI Flexible Substrate for Displays」榮獲「國際資訊顯示協會」(SID)顯示器元件材料銀獎
- 2011 「可重覆書寫電子紙i2R e-Paper」和「新型偏光板保護膜HyTAC」榮獲美國百大科技獎(R&D 100 Awards)
- 2011 「綠能天線技術」在「太陽能產業」(SIA)榮獲傑出團體獎(ITRI as Excellent Organization)
- 2011 「可重覆書寫電子紙i2R e-Paper」和「噴塗式隔熱技術Spray-IT」榮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科技創新獎(TIA)
- 2012 「Reddex環保防火耐燃材料」獲美國航空周刊「挑戰創新獎」(A&D SIC Awards)
- 2012 工研院連續五年獲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今年以六項科技「木質素環氧樹酯技術」、「熱電材料與模組技術」、「微結構側向式太陽能集光器技術」、「低溫大氣壓電漿鍍膜技術」、「輕亮LED球泡燈技術」、「電表便利貼技術」獲獎,是所有參加機構中獲得獎項第二多的單位
- 2012 工研院以「透光發電板SideLighter」和「大氣電漿aePLASMA」榮獲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科技創新獎(TIA),並成為該年度唯一獲得兩項獎項的單位,並創造連續四年獲獎的記錄
- 2013 工研院連續六年獲美國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今年以「結構化磁通電機技術」、「纖維素丁醇技術」和「頭戴式顯示器之凌空觸控技術」獲獎
- 2014 工研院連續七年獲美國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今年以「鈣迴路捕獲二氧化碳技術」、「線上即時熱能分析儀」獲獎
- 2014 榮獲首屆「總統創新獎」,表彰工研院致力於跨領域整合與前瞻研發、人才培育、智權加值、育成企業、技術服務與技轉衍生新創公司,對台灣技術發展具有關鍵地位及影響力
- 2014 工研院獲得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公司頒發「湯森路透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
- 2015 「線上即時熱能分析儀」榮獲2015 Frost & Sullivan「新產品創新獎」(New Product Innovation Award)
- 2015 工研院連續八年獲美國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今年以「OLED表面電漿耦合增益技術」、「流體驅動緊急照明技術」、「高敏銳觸覺感知穿戴式輔具」、「奈米纖維濾膜」獲獎
- 2016 工研院連續九年獲美國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今年以「SpeedPro製程優化軟體」、「可高速充放電鋁電池」、「遠距浮空多屏抬頭顯示器」、「iSmartweaR智慧感知衣」、「行動輔助機器人」獲獎
- 2017 工研院以「可高速充放電鋁電池」榮獲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能源與永續」類別銀牌
- 2017 工研院以「智慧視覺系統機器人」和「隨手型智慧蔬果農藥檢測器」榮獲2018 CES創新獎(Innovation Awards)
- 2017 工研院連續十年獲美國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今年以「人工智慧建築節能系統平台」、「化學SEI改質長續航力電動車鋰電池」、「肌肉活動訊號手勢辨識體感技術」、「可視化磊晶製程優化系統」、「廢液晶面板再利用處理系統」、「半導體微波退火」、「功耗與熱感知電子系統層級平台技術」、「半導體機台故障預診斷軟體」獲獎,其中,「廢液晶面板再利用處理系統」又奪下綠色科技特殊貢獻獎(R&D 100 Special Recognition Awards)
- 2018 工研院榮獲科睿唯安「2017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2017 Top 100 Global Innovators),為台灣唯一獲獎的研發機構
- 2018 工研院以「流體驅動緊急救難技術」榮獲愛迪生獎(Edison Awards)「應用科技-商業安全」類的銀牌
- 2018 工研院以「高負載高續航商用無人機」榮獲2018 CES創新獎(Innovation Awards)
- 2018 工研院連續十一年獲美國百大科技研發獎(R&D 100 Awards),今年以「超臨界流體染色與機能化同步技術」、「可攜式UVC LED流動水模組」、「電信操控無人機隊解決方案」獲獎。
- 2019 工研院「iRoadSafe智慧道路安全警示系統」贏得2019年愛迪生獎評審團青睞,獲得「運輸與物流類-乘客安全」銀牌。
- 2019 工研院勇奪「國家產業創新獎」七項大獎。在組織類拿下「卓越創新學研機構獎」,團隊類拿下兩座「團隊創新領航獎」,以及「地方產業創新典範獎」、「產業創新聯盟獎」,個人類拿下兩項「創新菁英獎」等共七項獎項。
- 2019 工研院榮獲科睿唯安「德溫特全球百大創新機構獎」,與全球頂尖企業並駕齊驅,為台灣爭光; 並三度獲獎,拿下全亞洲獲獎最多之研究機構殊榮。
傑出院友
工研院院士
- 宗旨:為表彰在產業技術上對產業發展與增進人民生活福祉有傑出貢獻之個人,以促進臺灣科技發展,工業技術研究院特設置「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 (ITRI Laureate)(以下簡稱「工研院院士」)」,為終身榮譽銜。
- 資格:須具有產業管理或科技研發實務之經歷,在技術創新及其產業化有卓越成就,並對國家產業發展與增進人民生活福祉有傑出貢獻。
- 產生方式:
- 第一屆由遴選委員會推薦候選人,並選出工研院院士。
- 第二屆起由遴選委員會及工研院院士推薦候選人,並經遴選委員會選出工研院院士。
- 院士選拔以不記名投票方式進行,應有四分之三以上遴選委員出席,並獲出席遴選委員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另視應選名額,根據得票數高低依次當選。
- 工研院院士每年選拔一次,每屆至多不超過10位。
- 表揚
每年七月院慶時公布當年度工研院院士名單,並由總統頒授證章與證書。
- 院士會議
院士會議由全體工研院院士組成,原則上每年召開會議一次,針對科技、產經議題進行交流討論,凝聚工研院院士寶貴經驗與產業智慧,提出建言。
歷屆院士名單
第一屆(2012年) | |
---|---|
張忠謀 | 台積電創辦人 |
施振榮 | 宏碁電腦創辦人 |
胡定華 | 建邦創業投資公司董事長 |
鄭崇華 | 台達電子創辦人暨榮譽董事長 |
施崇棠 | 華碩電腦董事長 |
林書鴻 | 長春石化董事長兼總經理 |
蔡明介 | 聯發科董事長暨執行長 |
李秉傑 | 晶元光電科技公司董事長 |
第二屆(2013年) | |
林百里 | 廣達電腦董事長 |
盧志遠 | 旺宏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及欣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暨董事長 |
陳興時 | 榮剛集團總裁及榮剛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林本堅 |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研究發展副總經理 |
第三屆(2014年) | |
陳顯彰 | 長春關係企業總管理處副總裁 |
施敏 | 國立交通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
虞華年 | 工研院前瞻技術指導委員會榮譽主席 |
林耕華 | 中央研究院院士 |
Lewis Terman | 前IEEE全球總會會長暨IBM榮譽退休研究員 |
第四屆(2015年) | |
章青駒 | 世界先進積體電路股份有限公司前任董事長 |
蔣尚義 |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顧問 |
招允佳 | 漢民微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
洪鎮海 | 儒鴻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第五屆(2016年) | |
宋恭源 | 光寶集團董事長 |
胡正明 |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電機系台積電傑出講座教授 |
黃民奇 | 漢民集團創辦人兼董事長 |
孫弘 | 盟立自動化董事長兼總裁 |
蔡輝亮 | 台光電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暨策略長 |
第六屆(2017年) | |
史欽泰 | 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 |
高英士 | 長興材料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 |
盧明光 | 中美矽晶製品股份有限公司暨朋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暨執行長 |
第七屆(2018年) | |
王康隆 |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電機工程學系雷神講座教授 |
朱志洋 | 友嘉集團創辦人 |
張有德 | 益安生醫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
苗豐強 | 聯華神通集團董事長 |
參考文獻
- 1.河口充勇著,何連生譯,《台灣矽谷尋根:日治時期台灣高科技產業史話》,園區生活雜誌社,2009年6月20日,第35頁
- 2.河口充勇著,何連生譯,《台灣矽谷尋根:日治時期台灣高科技產業史話》,園區生活雜誌社,2009年6月20日,第137-138頁
- 3.河口充勇著,何連生譯,《台灣矽谷尋根:日治時期台灣高科技產業史話》,園區生活雜誌社,2009年6月20日,第148頁
- 4.《能源與資源研究所:成長與發展》,工業技術研究院能源與資源研究所,2004年12月,第11-1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