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晴舫

出自台灣選舉維基百科 VoteTW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胡晴舫(1969年1月2日- ),女,出生於臺北市,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威斯康辛麥迪遜分校戲劇研究所碩士。曾任國內外多本雜誌總編輯。文學、戲劇為根,住過北京、上海、東京、紐約以及巴黎等九座城市[1],寫作觸及全球文化現象,觀察大城市生活,直陳人類生命的本質,作品《第三人》(麥田出版)獲第37屆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現居香港[2]。她身兼旅人、作家、文化觀察家,撰寫文化評論、散文,也寫小說。

2019年9月16日,由於兩岸和香港局勢緊張,有藝文界人士擔心,緊接而來由光華新聞文化中心在港舉辦的「台灣月」是否會受到影響。光華中心前主任胡晴舫在去年12月辭職,原本在5月通過人事令,將由國家兩廳院前藝術總監李惠美接任,但工作簽卻遲遲沒有下文,因此她在近日提出辭職獲准,將於9月底離職。不僅是光華中心主任一職工作簽延宕,據悉陸委會在港辦事處處長,原預計去年7月就要上任,但工作簽證至今未發。陸委會副主委兼發言人邱垂正15日表示,政府已多次透過管道與港府溝通,但都沒有獲得對方正面回應。文化部表示,該中心於前主任離職後,目前由代理主任推動各項業務,一切運作如常。至於即將在香港舉行的「台灣月」也將如期舉行。

2020年12月14日,文策院院長胡晴舫請辭,她在臉書PO文表示,「即將結束我在文策院的日子」,並提到「這是一段奇幻的旅程,很感謝一路相伴的朋友,以及過去15個月宛如兄弟姊妹的文策院同仁們」。


著有《第三人》、《城市的憂鬱》、《旅人》、《濫情者》、《我這一代人》、《辦公室》、《她》、《無名者》等。

簡歷 胡晴舫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戲劇研究所,長年以文學為業,曾創刊多本刊物,並出版12本書,也在台灣、香港、新加坡等中文媒體執筆專欄20年。

胡晴舫不但是華語文壇知名作家,也曾加入香港創投公司的事業開發部門,負責擬定、評估與執行部分新項目,後來被上市公司媒體集團延攬,成為雜誌部門總監,也是該公司7大執行董事中年紀最輕,負責研發商機,媒合各界合作。

胡晴舫從2005年起專職寫作,並曾旅居東京、紐約等地。2016年至2018年受文化部之邀,擔任台灣派駐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在任內積極推動港台文化交流,讓藝文活動「台灣月」成功轉型,獲得推廣上與商業上的成功。

文策院首任院長 要讓台灣軟實力被國際看見 2019年9月19日文化內容策進院董事會一致決議通過,由作家胡晴舫擔任文策院首任院長。文策院董事長丁曉菁表示,盼借重胡晴舫的國際文化與創投經歷,推動台灣文化品牌國際化。

文策院表示,首任院長提名作業,於2019年6月第一次董事會後正式展開,由民間董事組成遴選小組,並召開工作會議,就人選交換意見。順利選出首任院長,象徵文策院的營運將邁進新的里程碑。

丁曉菁表示,胡晴舫學養與文化實務經歷豐富,希望借重她在國際文化事業與創投經驗,以及對國際大都會文化市場趨勢的敏銳度,掌握國際行銷策略,也推動台灣文化品牌國際化,協助文化內容產業茁壯[4]。

胡晴舫強調,文策院要為台灣創作者打造健全環境,掌理100億的國發基金,要扮演點火功能,帶動民間投資,讓創作者無後顧之憂產出更強壯的作品,能自行選擇市場。

有個古老的寓言是這樣的。

荷蘭鄉下有個男孩,偶然發現水壩破了一個小洞,滲出海水。於是,他用手指堵住洞口,在那裡站了整夜,隔天清晨才被經過的農夫發現。最終,少年守護了全村。

胡晴舫就像這個小男孩,想為台灣撐住一面牆,一邊守護文化自主性;但一登上牆頭,就能躍向全世界[5]。


文學風格 胡晴舫創作文類有散文及小說。具有犀利的社會觀察眼光,尤其能敏銳地捕抓住現代都市文明中的各種荒謬性,將種種現象、語彙重新定義、詮釋,以精鍊而世故的文筆描繪都市空間中的眾生相,而重新觀視人性之中的空洞或矛盾性,以及價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被扭曲、消磨、生產的過程[6]。

不論散文、時事評論或短篇小說,胡晴舫向來嫻熟於世代之別,人我之辨;她總能準確捕捉人們總自欺或不自知的幽微心思,盤根錯結的關係, 道德難題,以為都在掌握中卻持續失控的處境,既理直氣壯又過分纖細怯懦的欲望。 在殊異個體間,胡晴舫也能犀利地指出共相,清晰看見每個人孵夢的侷促姿態,或對著其實無非自身鏡像的他人,「另一個我」,既嫌惡卻抄襲,既依賴又傷害,既憧憬復背叛的荒謬演出。

她筆下人物,多半是時代、城市或各種意義的浪遊者,遊走於隔閡間隙,處處無家處處家。 如今背景淹覆過一片浩瀚虛渺的網路汪洋,瀰漫末世逃亡感或劫後倖存氣息,新的時代族裔宛如大航海時代冒險者,降生於這片「電流即交流」的無邊海上並生活其中;而網路作為今日最大的生態系與生活圈,注定了人們無比自由又徬徨困陷的漂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