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恩

出自台灣選舉維基百科 VoteTW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張國恩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研究所教授,曾任師大校長,研究專長包括電腦模擬式學習、數位學習、網路化企業訓練、行動學習。

張國恩從小在基隆漁村長大,國中畢業後,他放棄就讀師大附中的機會,由於就業考量,選擇臺北工專(現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電機科就讀,服完兵役後工作一年,再念臺灣工業技術學院(今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電子工程系。他不僅會操作車床,還爬過電線桿;這位爬過電線桿的校長,學業歷程的確很特別。先從電機跨到電子,大學畢業後到臺灣大學電機系攻讀碩博士,轉為計算機領域,來到臺師大又自學教育,將電算機與教育整合,推動電腦模擬式學習、數位學習與行動學習。

張國恩在1987年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服務,擔任過電算中心主任、圖書館館長以及副校長,在研究領域的傑出表現曾獲國科會傑出獎、國科會學者研究計畫主持人等,並擔任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計畫召集人;2010年2月22日,接任第13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任至2018年2月22日。

歷史悠久的臺師大,在張國恩的帶領下,在短短八年內蛻變為具有新氣象且創意無限的頂尖大學,八年期間,無論從教育方針、國際交流、資產活化、組織變革、績效管考策略等各種層面切入,以創新思維翻轉校風。此外,在師大校長任內,張國恩鼓勵師生多元發展,大學不只是學習知識,而是提供多元環境的學習平臺,讓學生學會與人共同生活、合作、解決問題。同時,大學也透過兩種方式影響社會發展:一是人力資本的養成,促進個體的自我實現和收入的提升;一是對真理的追求,新世紀的大學雖然強調知識創造,本質仍與宇宙精神相繫,使更多人獲得啟蒙,引領文明的創新。

張國恩強調「臺師大要走一條自己的路!」,在校長任內身體力行,開創了許多新制度:他主張大學是人力資本養成的場所,不該有退學制度,取消了師大的「雙二一退學」規定,只規範修業年限,重視學生學習權利及回歸教師評量權;減少必修學分數與授課時數,以增加學生學習機會;與技術型高中合作「生活技能通識課程」,讓大學生回到高職去學習實作技術;率先廢除「操行成績」,培養學生自律能力;率先設置「專責導師」,進行全方位學生輔導;率先設置「社團人專業領導培力學分學程」,專業學識課程搭配社團實務經營。此外學生在海外實習、海外志工的經歷,列入「世界足跡學程」。

學歷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博士
  • 國立臺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碩士
  • 國立臺灣工業技術學院電子工程系學士

經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館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主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副教授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電算中心主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資訊教育學系講師
  • 私立新埔工專電子工程科講師

任內交流

2015年台師大校長張國恩表示,因於2015年3月中國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台灣演講時,被馬雲的「師範人打造國際企業的創業精神」演講所感動,因此透過立法院院長王金平啟動授予博士學位程序,於2015年6月5日頒發教育學博士,也認為馬雲1988年自中國杭州師範學院外語系畢業後,當了6年老師就辭職去創業,台師大認為馬雲符合「熱情」和「志工」2項特質,因此學校決定頒給他名譽教育學博士。[1][2] 。但有學生質疑張國恩忽略馬雲曾發表"六四鎮壓有理"的相關爭議言論。[3] [4]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