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寧祥」:修訂間差異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Infobox_officeholder | name = 康寧祥 | image name = | width = | now = 中華民國(台灣)政治人士 | period = | Sex = 男 | Native place = | national…") |
小 (文字取代 - "中華民國立法委員" 取代為 "立法委員") |
||
第51行: | 第51行: | ||
民國58年(1969年),康寧祥參選[[台北市|臺北市]]改制[[直轄市]]後的第一屆[[台北市議員|臺北市議員]],並且當選。 | 民國58年(1969年),康寧祥參選[[台北市|臺北市]]改制[[直轄市]]後的第一屆[[台北市議員|臺北市議員]],並且當選。 | ||
民國61年(1972年),康寧祥參選[[1972年 | 民國61年(1972年),康寧祥參選[[1972年立法委員選舉|增額立法委員]],也獲得民眾的支持而當選,由於康寧祥的口才與辯才是頗能吸引民眾的目光,而且康寧祥與資深立委[[梁肅戎]]、[[陳蒼正]]等人有都有不錯的交情。 | ||
民國64年(1975年),康寧祥與[[黃信介]]合作出版《[[台灣政論|臺灣政論]]》[[雜誌]],作為[[黨外運動]]的傳播工具。 | 民國64年(1975年),康寧祥與[[黃信介]]合作出版《[[台灣政論|臺灣政論]]》[[雜誌]],作為[[黨外運動]]的傳播工具。 | ||
第65行: | 第65行: | ||
民國69年(1980年)的選舉,由於康寧祥還是主張「議會路線」而非「街頭路線」,所以仍獲得連任。 | 民國69年(1980年)的選舉,由於康寧祥還是主張「議會路線」而非「街頭路線」,所以仍獲得連任。 | ||
民國72年(1983年)9月,[[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在各政論雜誌發起「批康運動」批判康寧祥<ref>{{cite news|author=林朝億|publisher=[[台灣日報]]|url=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49117|title= 老康與司馬文武三度共事|date=2003-01-26}}</ref>,導致康寧祥於[[1983年 | 民國72年(1983年)9月,[[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在各政論雜誌發起「批康運動」批判康寧祥<ref>{{cite news|author=林朝億|publisher=[[台灣日報]]|url=http://www.hi-on.org.tw/bulletins.jsp?b_ID=49117|title= 老康與司馬文武三度共事|date=2003-01-26}}</ref>,導致康寧祥於[[1983年立法委員選舉|1983年立法委員選舉]]落選。 | ||
=== 立法委員生涯 === | === 立法委員生涯 === |
於 2019年5月12日 (日) 21:13 的最新修訂
康寧祥(
),臺北市萬華區人,是自1970年代之後臺灣新一代崛起的本土政治人物[1]。康寧祥也是少數與蔣經國有過來往與交情的臺籍政治人物之一。
經歷
早年經歷
康寧祥出身製餅家庭,年輕時曾做過加油站工讀生。
市議員生涯
民國58年(1969年),康寧祥參選臺北市改制直轄市後的第一屆臺北市議員,並且當選。
民國61年(1972年),康寧祥參選增額立法委員,也獲得民眾的支持而當選,由於康寧祥的口才與辯才是頗能吸引民眾的目光,而且康寧祥與資深立委梁肅戎、陳蒼正等人有都有不錯的交情。
民國64年(1975年),康寧祥與黃信介合作出版《臺灣政論》雜誌,作為黨外運動的傳播工具。
民國65年(1976年)的選舉,有人認為由於康寧祥都主張「議會路線」而非「街頭路線」,所以都獲得連任。這是奇怪的說法,因為街頭路線要一直要到1980年代末期才真正出現,至於1979年美麗島雜誌社集團可以說才可能要開始走上街頭就全部被逮捕了,而1983年後的批康也只是為1980年代末的街頭路線作䁔身而己,街頭運動還沒有真正展開。換句話說說在1983年之前台灣根本沒有什麼街頭和議會路線的區别的。因此康以和街頭對比的議會路線而當選,是不知所云的看法。
民國67年(1978年)12月15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中美建交公報》。同年12月16日,美國總統卡特宣自1979年1月1日起,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美協防條約》(即《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亦於1979年12月31日終止。同日,時任總統蔣經國就美中建交發表聲明,指出美國背信毀約;強調絕不與中國共產黨談判。當時,黨外人士如黃信介、許信良等人都提議組黨,但康寧祥認為時候未到,導致康寧祥與其他黨外領袖分道揚鑣。
民國68年(1979年)6月,當時擔任立法委員的康寧祥又出版《八十年代》雜誌,並擔任《八十年代》雜誌的發行人兼社長。
民國68年(1979年)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在臺灣高雄市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康寧祥並沒有參與。且康寧祥問政溫和,導致黨外新生代的不滿: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艾琳達撰文〈反對運動總批判〉,以「革新保臺」與「革命保臺」兩種路線嚴厲批評康寧祥。
民國69年(1980年)的選舉,由於康寧祥還是主張「議會路線」而非「街頭路線」,所以仍獲得連任。
民國72年(1983年)9月,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在各政論雜誌發起「批康運動」批判康寧祥[2],導致康寧祥於1983年立法委員選舉落選。
立法委員生涯
民國75年(1986年),康寧祥重新當選立法委員。
民國76年(1987年),籲請政府調查東崗慘案。
轉戰媒體
民國78年(1989年),康寧祥宣佈不再連任立委,並且創立《首都早報》;但是《首都早報》由於資金不足,於1990年8月27日停刊。
監察院監察委員生涯
民國82年(1993年),監察院改制之後,康寧祥接受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推薦而成為第二屆監察委員;並且於1999年連任監委。
民國90年(2001年),榮膺第一屆國立臺北大學傑出校友。
陳水扁政府時期
民國91年(2002年),出任國防部副部長,2003年出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於陳水扁總統時期曾任總統府資政。
回憶錄發表後
民國102年(2013年)11月22日,康寧祥發表回憶錄《臺灣,打拚:康寧祥回憶錄》,書中提到,儘管臺灣高達57.5%的人民自我認同為「臺灣人」,但這些「臺灣人」未必全然支持民進黨(支持民進黨者只有25.8%)。康寧祥認為,致力於生活改善、創造幸福環境、建立面對未來的安全感,才是讓人民真正有感的作為,也是讓身為臺灣人能夠安心且放心地支持民進黨的關鍵所在。至於民進黨未來應當如何努力,康寧祥說,1986年民進黨組黨後,他曾發表五個思考方向,如今這些方向仍是民進黨理當面對與解決的重要課題,包括:民進黨與人民的關係、民進黨與中國國民黨或其他政黨的關係、民進黨與國內各種利益團體的關係、民進黨與國際列強的關係、民進黨與中國的關係。[3]
著作
- 模板:Cite book
- 模板:Cite book
- 模板:Cite book
- 模板:Cite book
- 模板:Cite book
- 模板:Cite book [4]
- 模板:Cite book[5]
- 模板:Cite book
註解
模板: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一次增額立法委員 模板: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二次增額立法委員 模板: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三次增額立法委員 模板: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五次增額立法委員 模板: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
- ↑ 黃文博總編輯,《南瀛探索,第九章,第一節》:新一代崛起的本土政治人物(黃信介、康寧祥等)
- ↑ 模板:Cite news
- ↑ 模板:Cite web
- ↑ 模板:Cite book
- ↑ 模板:Cit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