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炫三

出自台灣選舉維基百科 VoteTW
於 2020年9月28日 (一) 03:38 由 Votetw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吳炫三'''({{bd|1942年|11月14日|||W吳}}<ref>{{Cite web |url=http://www3.nmtl.gov.tw/writer2/writer_detail.php?id=422 |title=2007台灣作家作品目錄 |…")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吳炫三

[1]),台灣知名畫家雕塑家,宜蘭縣羅東鎮[2]。以原始藝術抽象表現為其個人風格[3]。喜愛探險[4],早年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後[5],曾留學西班牙[6]美國紐約市[7],師事台灣著名畫家廖繼春陳敬輝李石樵[8]

1970年代吳炫三前往非洲中南美洲北極大洋洲等地的蠻荒地區旅遊寫生,作品在台灣美國加拿大巴西法國荷蘭西班牙義大利瑞士南非日本韓國中國都展出過。吳炫三曾出版的書籍有《非洲獵奇》、《吳炫三隨筆》、《原始世界的傳奇》、《南太平洋的傳說》、《萬里塵沙》。

吳炫三曾獲得台灣十大傑出青年吳三連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國家文藝獎,以及法國藝術文化騎士勳章[9][10]目前定居法國巴黎,工作室的位置就設在立體派大師-畢卡索的附近,有向畢卡索致敬的意味。[11]

吳炫三早期(1968-1979)學院性格濃厚、以自然及生活風景為主題的繪畫,自1979年以來經由自然原始地區部落踏旅而發展出的「陽光時期」、「南太平洋時期」、「紅黑白時期」的多元系列創作,以及藝術家以直覺將行動繪畫導入東方哲學「氣」與「道」的水墨實踐,及2000年以後探討人性的蒙太奇式影像拼貼等較少正式展出之創作。

「陽光系列」開啟原始部落的探索之路 相較於其他藝術家的創作歷程,吳炫三深入蠻荒之地尋找靈感的行動,令人難以想像,但若是深入了解其背景或許就能找到答案。1979至1980年,吳炫三第一次深入非洲蠻荒地帶,他在納米比亞撒哈拉沙漠停留了一年的時間。對吳炫三而言,撒哈拉沙漠的陽光很乾淨、很新鮮,他形容那裡的陽光就像是「蜜蜂針刺」的感覺。「我在撒哈拉沙漠看到破舊的籬笆影子,一條條的就想到太陽很強。所以我在創作中用很銳利的筆觸表現陽光和人之間的關係。」他把知覺的感受轉化為畫面的呈現,以金黃色系為主的「陽光系列」應運而生。

一直在思考創作的吳炫三,樂於接受變化和挑戰,1995年他發現自己的「陽光系列」的作品在畫面表現日益奔放而且豔麗,雖然表現性強烈,但卻讓他想起表現派的作品,而立體派的風格也不時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我發現自己的作品融入太多其他學派的影子」。1995年上半年,吳炫三決定結束此一系列的創作,開始轉向從中國哲學思想的出發。由於對自然的喜愛,吳炫三對中國哲學中的易經、老莊思想極感興趣,進而發展出「紅黑白」系列,舉例來說,印鑑使用的印泥是朱砂,就是紅色,印鑑代表一個人的身分,隱喻生命力,對他而言紅色代表生命力,黑色代表力量,白色則指向和平。此外,紅黑白也是原住民的色彩,在紅黑白主調之下再與自創的「陰陽紋」合而為一,演繹出屬於吳炫三的獨創風格,「陰陽消長就是自然的法則;陰陽的和諧就是美的極致。」對吳炫三而言,他的作品即囊括了沒有結束、絕對平面、陰陽紋與紅黑白等上述關鍵特色。

「阿三(A-Sun)」是朋友對吳炫三的暱稱,也是他在作品上的署名,流露出他待人的隨和與熱誠,也蘊藏他對人類生命、神秘自然的深刻洞察與體會。吳炫三自青年時期便以狂熱、勤奮、執著的旺盛創作力嶄露頭角,1968年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畢業之前即推出生涯首次個展,2018年適逢其投入藝術創作50年,在這深具里程碑意義的時刻,他的創作生涯50年來,足跡遍及全球五大洲,國內外個展近150次。他1942年出生宜蘭羅東,1960年入淡江中學經陳敬輝啟蒙,師大時期則師承廖繼春、李石樵、馬白水、陳慧坤等臺灣美術史上的重要大師,建立紮實的繪畫功夫;1971年後又留學西班牙、闖蕩紐約,並在回臺後戮力於風格技法的自我粹練,以追求變革作為創作發展的進程。在1970年代鄉土美術運動的潮騷中,曾被臺灣藝壇視為年輕且具無限潛力的「鄉土畫家」,然而他卻在1979年後以縱膽一搏的豪情,以探險踏察旅行為鍛鍊,深入地球的自然蠻荒地帶,尋求回歸原真的創作啟發。自此之後,充滿生命能量及強烈爆發力的創作風格,成為吳炫三最具識別性的個人特色,並獲得國際藝壇的肯定與讚譽。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