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洲

出自台灣選舉維基百科 VoteTW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可列印版不再被支援且可能有渲染錯誤。請更新您的瀏覽器書籤並改用瀏覽器預設的列印功能。

模板:Infobox Prime Minister

黃大洲

),祖籍福建漳州,生於臺南州新化郡善化庄小新營(今臺南市善化區),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國立臺南第一高級中學國立臺灣大學畢業,與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李登輝有師生之誼,在1971年獲得美國康乃爾大學農經學博士。其仕途屢經前總統李登輝提拔,先後出任臺灣省政府秘書長、臺北市政府秘書長等職。1990年5月代理臺北市長,當年10月經台北市議會同意後正式出任市長。是到目前為止最後一位官派直轄臺北市市長。

1994年代表中國國民黨競選(直轄市首任民選)臺北市長落敗。其後,歷經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行政院政務委員、中華奧會主席等要職。卸任奧會主席後,返鄉重拾農經學專長,於台南市善化區經營草莓園[1],並試驗「高架草莓栽培法」培育成功,使得草苺可以生長在架上,不必彎腰拾採[2],另外現亦於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擔任教授。

生平

早年

黃大洲先生1936(民國25年)年出生於臺南,就讀臺灣大學時,指導教授是李登輝總統,國立臺灣大學畢業後,1964年獲亞洲基金會獎學金,隨後至美國康乃爾大學修讀哲學碩士。1966年返國後,受聘於國立臺灣大學擔任農業推廣學系。1968年第二次出國,入康乃爾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71年獲康乃爾大學農經學博士學位,回臺大農推系,為副教授。

投入公職

1979年8月1日,經當時之台北市長李登輝之提拔,出任市長「機要顧問」兼「研考會執行秘書」。1981年12月5日,李登輝升任台灣省主席,轉任省府副秘書長。1984年,重回台大擔任教授並兼總務長

1987出任市府秘書長。1990年5月30日總統特任行政院新內閣人選,出任台北市代理市長。同年6月台北市秘書長身份代理吳伯雄台北市長。1990年8月8日經建會委員會同意台北市政府所提基隆河截彎取直案﹝基隆河中山橋至成美橋段﹞。1990年10月13日台北市議會以37票同意黃大洲正式出任市長。1993年3月23日台北市議會行使市長同意權記名投票,以34票同意續任台北市長。1993年4月2日市府副秘書長陳士魁接任社會局長。

台北市長任內主要政績

規劃施工臺北市捷運
臺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啟用。
國際學舍拆除、大安森林公園完工。
中華商場拆除。
內湖區「垃圾焚化廠能源利用中心」啟用。
新生假日書市揭幕。
天文臺天文科學館動工。
基隆河整治工程金泰段河槽通水啟用。
臺北市市政大樓啟用。
山豬窟垃圾掩埋場開放使用。

[3]

台北市長選舉

1994年,他代表中國國民黨參選首屆民選台北市長,提出「我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不要在狹隘的省籍情節上打轉」。結果因藍營分裂,落敗於在野民主進步黨候選人、時任立法委員陳水扁

號次 政黨 候選人 得票
票數 得票率 標記
1 無黨籍 紀榮治 3,941 0.28%
2 新黨 趙少康 424,905 30.17 %
3 民主進步黨 陳水扁 615,090 43.67%
4 中國國民黨 黃大洲 364,618 25.89%

研考會主委

1996出任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主任委員。1997出任行政院政務委員。

家庭

其妻林文英,為林伯奏連夏甸連橫之女,連震東之長姐)之女,作家林文月之妹。於1967年結婚。

著作

參考

外部連結

模板:台灣棒球維基館

模板:Start box 模板:S-gov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台北市政府 |- 模板:S-before 模板:S-title 模板:S-after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中華民國行政院 |- 模板:S-before 模板:S-title 模板:S-after 模板:S-sports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 |- 模板:S-before 模板:S-title 模板:S-after 模板:End box

模板:臺北市市長

模板:Authority contr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