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傳賢

出自台灣選舉維基百科 VoteTW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模板:Copyedit 模板:Infobox Prime Minister

模板:HideH
  • 日本大學畢業
    (1909年)

模板:HideF 模板:HideH

  • 江蘇地方自治研究所教習 1909
  • (上海)中外日報主筆 1909
  • (上海)天鐸報主筆 1909
  • (檳榔嶼)光華報主筆 1911-1912
  • 檳榔嶼同盟會支部主任 1911-1912
  • 「民權報」創辦人 1911
  • 「民權報」主筆 1912
  • 大元帥府秘書長 1917
  • (大元帥府)外交部次長 1918
  • (大元帥大本營)法制委員會委員長 1923
  •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 1924
  • 中國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 1924
  •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宣傳部部長 1924-1928
  • 黃埔軍官學校政治部部長 1924
  • 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訓練部主任
  • 廣東省政府委員 1925
  • 國民政府委員 1925.07.01-1948
  • 國立廣東大學校長 1926.06.01-1926.08.17
  • 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1926.08.17-
  • 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委員會委員長 1926.10.16-
  • 中央法制委員會委員 1927.05.13-
  • 中央政治學校校務委員
  • 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務委員 1928
  • 考試院院長 1928.10.08-1948.05.20
  •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宣傳部部長 1928
  •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常務委員 1928
  • 國民政府總司令部政治訓練部部長 1928
  • 外交委員會委員 1928.10.12-
  • 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訓練部部長 1929
  • 財政委員會委員 1929.01.30-
  • 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9.01.31-
  • 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9.01.23-
  • 首都建設委員會委員 1929.01.23-
  • 賑災委員會委員 1929.03.02-
  • 總理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 1929.06.28-1946
  • 考選委員會委員長 1929.12.23-1930.12.15
  • 國民政府中央政治會議委員 1931
  • 國民會議選舉總事所主任 1931
  • 稽勛委員會委員 1941.07-
  • 三民主義叢書纂編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0
  • 國父陵園管理委員會委員 1946.07.09-1948
  • 國史館館長 1948.06.05-1949.02.12

模板:HideF

模板:三民主義

戴季陶

),原名良弼選堂天仇,后改名傳賢季陶,通稱戴季陶中华民國政治家中國國民黨元老之一,中華民國國旗歌的作詞者[1],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早的研究者之一。他在訓政時期任第一任考試院院長長達20年,也是歷史上最年輕的五院院長(就任時年僅37歲)。

早年經歷

戴季陶祖籍浙江湖州烏程戴山(今屬吳興區八里店鎮),生於四川廣漢,其高祖戴敏勤入川经商,定居汉州,在中西街开碗铺,世继其业,其父戴小轩兼业中医外科

1905年,到日本就讀东京高等師範學校。1906年4月,在東京認識東渡日本就讀東京清華學校的蔣介石。1907年轉讀日本大學法律系。

1909年返,並於1911年加入同盟會,屢於報章批評滿清朝廷。1911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时参加陈其美钮永建上海起义,1912年擔任孫中山秘書

1912年主持上海《民權報》进行二次革命军事联络活动,曾發出警告稱:蒙古去,而中華民國亦隨之去矣。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逃亡日本,戴季陶與蔣介石結拜好友,兩人在日本同賃一室。與此同時,戴季陶有一位日本籍護士女友重松金子,重松金子與戴、蔣二人均「過從甚密」,爾後重松金子甚至未婚替戴季陶產下一子。經過跟蔣介石的協調,決定過繼給蔣介石,即日後之蔣緯國。經蔣家王太夫人斟酌後,兼祧蔣介石與蔣介石之胞弟蔣瑞青,並決定由蔣介石側室姚冶誠撫養蔣緯國[2],據李敖考證,蔣中正原有一個幼弟蔣瑞青,早年過世,無子,王太夫人不忍蔣瑞青絕後,著蔣介石收養蔣緯國,爾後由緯國奉祀瑞青神主香火[3]

1916年返中國,在上海创办《星期评论》周刊,1917年任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兼大元帅府秘书长;1918年4月代理外交次长。

中年經歷

1924年1月,出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常务委员,任中央宣传部部长。5月,黃埔軍校成立,任政治部主任。

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改名傳賢季陶。11月,参加反对中國共产党的“西山会议”。

1926年,任國立中山大學校長。1927年,參與策划四一二事件。1928年,著《日本論》。2月,升为国民党宣传部长。10月起,擔任国民政府委员会委员、考試院院長長達20年。至1948年6月辞职,改任国史馆馆长。

戴常作許多國事與世局分析與預測,所以衰老得特別快。[4]

對西北地區教育的貢獻

1932年10月,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戴季陶、于右任等人“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初期计划”议案,成立了“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同年12月,“筹建建设西北专门教育委员会”更名为“建设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筹建委员会”,委员有于右任、张继、戴传贤、王世-{杰}-、王陆一、王应瑜、朱家骅吴敬恒李石曾、沈鹏飞、邵力子、焦易堂、杨虎城褚民谊等15人,于右任、张继、戴传贤被公推为常务委员。委员会办公处设于国民政府教育部,筹划建设“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戴传贤具体主持了校址选择和筹建事务。戴传贤著有《关于西北农林教育之所见》,针对西北教育工作阐述了较为系统的办学思想,对学校的创建具有指导意义。

1934年4月20日,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教学大楼(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校区3号教学楼)奠基典礼,戴季陶到会祝词,宣告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正式成立。祝词曰:“民为国本,食为民天。炎黄立国,首裕民食。姜原后稷,弘兹天职。衣食既足,礼义斯舆。树德务滋,树基务坚。木贵松柏,宝重金刚。坚贞之性,百物之良。立教兴学,志在成人。建国之业,教学为先。民德归厚,百业兴焉。万众一心,教有次第。学有师承,事有始终。德有本根。克勤克俭,创业之源。脚踏实地,步步向前。光荣历史,从此开篇。奠基礼成万众欢。祝我学校万万年。”[5][6]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与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农学院、国立河南大学农学院畜牧系合并成立国立西北农学院,历经西北农学院、西北农业大学和院系调整,于1999年与同处杨陵的1所大学和5个研究所合并成立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高校。

逝世

1949年2月12日,國史館館長戴傳賢歿於廣州[7]模板:Rp,享年58歲。死因有「用藥過量」說(晚年飽受神經痛之苦的戴常需要大量安眠藥助睡[8]),也有「憂憤自盡」說,因為感於國共內戰中之國民黨敗局而自殺。另外也有「因病死亡」說,其子蔣緯國則認為是心臟病突發致死。[9]戴季陶逝世,蔣介石聞耗悲痛,故人零落,中夜唏噓。[10]模板:Rp蔣為之哀誄以「痛失勳耆」。2月15日出殯,蔣率中央執行委員、監察委員全體出席。[11]模板:Rp3月12日頒發褒揚令。3月31日又頒令,國葬[12]模板:Rp[13]

戴季陶逝世後,蔣緯國為他生父心喪3年,而且每年都在考試院為故院長冥誕紀念日在善導寺誦經時,著布衣素袍,行跪拜大禮。[14]模板:Rp

家庭

模板:Ahnentafel-compact5

妻子钮有恒、赵文淑,妾赵令仪。 戴季陶有一女二子——戴家祥、戴安國蔣緯國

留學日本時,與蔣介石合租一室。戴交一護士重松金子為女友,育有一子,但是重松金子與蔣介石亦有感情,戴因而將此子過繼蔣介石,即為蔣緯國,此經蔣緯國於晚年著書證實。蒋纬国与戴安国的关系乃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評價

蔣緯國:「親伯在我幼小的心靈中,一直就是一位可敬可愛的長者。」[14]模板:Rp「大家都傳誦親伯的文章,氣勢澎湃,影響深遠。在我記憶裡……他老人家寫文章是從不草稿的。每次都是跟 總理先君……確定原則,然後和黨政有關人士,溝通觀念,博采周諮。……他所撰寫的歷史文件,到今天讀來,猶是擲地有聲。他……字跡工整,一筆不苟,煞是秀美勁拔。」[14]模板:Rp「親伯寫文章的習慣和功力,可能與革命初期從事新聞工作有關……他那深厚中國文化的涵養,橫溢的才華及堅定不撓的革命意志,蘊育了他……內歛氣質,和鑠為不朽的作品。他曾自署為『戴天仇』,就可以顯出……意志與情操了。」[14]模板:Rp

紀念

主要著作

模板:Wikiquote 模板:Wikisource author

  • 《孫文主義哲學的基礎》
  • 《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
  • 《青年之路》
  • 《學禮錄》
  • 日本論》中华民国国歌歌词

参考文献

模板:- 模板:Start box 模板:S-off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中華民國國民政府 |- 模板:S-new 模板:S-title 模板:S-none |- 模板:S-edu |- |colspan="3" style="text-align:center;"|國立中山大學 |- 模板:S-before 模板:S-title 模板:S-none |- 模板:S-none 模板:S-title 模板:S-none |- 模板:S-none 模板:S-title 模板:S-after 模板:End box

模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模板:中華民國考試院院長

模板:Authority control

  1. 關於國旗歌的作詞者尚有爭議,詳見中華民國國旗歌#歷史
  2. 曾文述:〈[1]〉,新浪博客
  3. 李玉玲:〈李敖:據蔣介石日記考證 蔣緯國不是蔣公之子〉,台北:《聯合報》,1995年1月2日
  4. 「南京撤退時,先君交待鄭彥棻先生轉告親伯,勸他早一點離開南京,但他老人家卻堅不肯走。……當時,他老人家住在湯山的別墅裡。我啣命前往,親伯說:『我在這裡這麼安靜,為什麼要叫我走呢?』我說:『父親說的,如果您不走,要我在此地陪您。』……親伯說:『……應知 總理說的我生則國死,我死則國生的道理和軍人魂的氣節!你立即回報你父親,我一定儘早起程前往廣州。』」見見蔣緯國:〈我的親伯〉,刊高仕隱著:《蔣緯國進乎?退乎?》,台北長歌出版社1990年1月25日版,第44-45頁
  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档案馆资料 模板:Webarchive
  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史长廊模板:Dead link
  7. 模板:Cite book
  8. 模板:Cite web
  9. 「親伯的死因,有人說他老人家是自殺身亡的,因為桌上和床上都發現了安眠藥。當時我並不在場。不過事後聽別人描述現場情況,我肯定地認為親伯不是一般傳說的自殺,而是心臟病突發過世的。因為親伯的床上灑了好幾顆安眠藥,而在靠床的桌子也發現了安眠藥的瓶子,瓶子裡還有半瓶藥。就我所知,他在晚年,一定要安眠藥才能入睡。那天很可能是他在拿安眠藥的時候,心臟病突發,所以藥才會灑在床上。如果我是自我了斷的話,他儘可以把整瓶安眠藥吃光!」見蔣緯國:〈我的親伯〉,刊高仕隱著:《蔣緯國進乎?退乎?》,台北:長歌出版社1990年1月25日版,第46頁
  10. 蔣經國:〈危急存亡之秋〉,刊《風雨中的寧靜》,台北:正中書局,1988年1月
  11. 安淑萍、王長生著:《蔣介石誄辭說屑》,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2009年5月15日,ISBN 9789578506695
  12. 《戴季陶傳》
  13. 当时《广东商报》报道:戴季陶“因鉴于内战苦无了期,民生日形痛苦,忧心过度,病势反而加剧”。
  14. 14.0 14.1 14.2 14.3 高仕隱:《蔣緯國進乎?退乎?》,台北:長歌出版社,1990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