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寧祥

出自台灣選舉維基百科 VoteTW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模板:Infobox officeholder

康寧祥

),臺北市萬華區人,是自1970年代之後臺灣新一代崛起的本土政治人物[1]。康寧祥也是少數與蔣經國有過來往與交情的臺籍政治人物之一。

經歷

早年經歷

康寧祥出身製餅家庭,年輕時曾做過加油站工讀生。

市議員生涯

民國58年(1969年),康寧祥參選臺北市改制直轄市後的第一屆臺北市議員,並且當選。

民國61年(1972年),康寧祥參選增額立法委員,也獲得民眾的支持而當選,由於康寧祥的口才與辯才是頗能吸引民眾的目光,而且康寧祥與資深立委梁肅戎陳蒼正等人有都有不錯的交情。

民國64年(1975年),康寧祥與黃信介合作出版《臺灣政論雜誌,作為黨外運動的傳播工具。

民國65年(1976年)的選舉,有人認為由於康寧祥都主張「議會路線」而非「街頭路線」,所以都獲得連任。這是奇怪的說法,因為街頭路線要一直要到1980年代末期才真正出現,至於1979年美麗島雜誌社集團可以說才可能要開始走上街頭就全部被逮捕了,而1983年後的批康也只是為1980年代末的街頭路線作䁔身而己,街頭運動還沒有真正展開。換句話說說在1983年之前台灣根本沒有什麼街頭和議會路線的區别的。因此康以和街頭對比的議會路線而當選,是不知所云的看法。

民國67年(1978年)12月15日,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簽署《中美建交公報》。同年12月16日,美國總統卡特宣自1979年1月1日起,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中美協防條約》(即《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亦於1979年12月31日終止。同日,時任總統蔣經國就美中建交發表聲明,指出美國背信毀約;強調絕不與中國共產黨談判。當時,黨外人士如黃信介許信良等人都提議組黨,但康寧祥認為時候未到,導致康寧祥與其他黨外領袖分道揚鑣。

民國68年(1979年)6月,當時擔任立法委員的康寧祥又出版《八十年代》雜誌,並擔任《八十年代》雜誌的發行人兼社長。

民國68年(1979年)12月10日的國際人權日在臺灣高雄市發生的美麗島事件,康寧祥並沒有參與。且康寧祥問政溫和,導致黨外新生代的不滿:美麗島事件發生後,艾琳達撰文〈反對運動總批判〉,以「革新保臺」與「革命保臺」兩種路線嚴厲批評康寧祥。

民國69年(1980年)的選舉,由於康寧祥還是主張「議會路線」而非「街頭路線」,所以仍獲得連任。

民國72年(1983年)9月,黨外編輯作家聯誼會在各政論雜誌發起「批康運動」批判康寧祥[2],導致康寧祥於1983年立法委員選舉落選。

立法委員生涯

民國75年(1986年),康寧祥重新當選立法委員。

民國76年(1987年),籲請政府調查東崗慘案

轉戰媒體

民國78年(1989年),康寧祥宣佈不再連任立委,並且創立《首都早報》;但是《首都早報》由於資金不足,於1990年8月27日停刊。

監察院監察委員生涯

民國82年(1993年),監察院改制之後,康寧祥接受中華民國總統李登輝推薦而成為第二屆監察委員;並且於1999年連任監委。

民國90年(2001年),榮膺第一屆國立臺北大學傑出校友。

陳水扁政府時期

民國91年(2002年),出任國防部副部長,2003年出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於陳水扁總統時期曾任總統府資政

回憶錄發表後

民國102年(2013年)11月22日,康寧祥發表回憶錄《臺灣,打拚:康寧祥回憶錄》,書中提到,儘管臺灣高達57.5%的人民自我認同為「臺灣人」,但這些「臺灣人」未必全然支持民進黨(支持民進黨者只有25.8%)。康寧祥認為,致力於生活改善、創造幸福環境、建立面對未來的安全感,才是讓人民真正有感的作為,也是讓身為臺灣人能夠安心且放心地支持民進黨的關鍵所在。至於民進黨未來應當如何努力,康寧祥說,1986年民進黨組黨後,他曾發表五個思考方向,如今這些方向仍是民進黨理當面對與解決的重要課題,包括:民進黨與人民的關係、民進黨與中國國民黨或其他政黨的關係、民進黨與國內各種利益團體的關係、民進黨與國際列強的關係、民進黨與中國的關係。[3]

著作

註解

模板: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一次增額立法委員 模板: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二次增額立法委員 模板: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三次增額立法委員 模板:中華民國第一屆第五次增額立法委員 模板: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

  1. 黃文博總編輯,《南瀛探索,第九章,第一節》:新一代崛起的本土政治人物(黃信介、康寧祥等)
  2. 模板:Cite news
  3. 模板:Cite web
  4. 模板:Cite book
  5. 模板:Cit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