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出自台灣選舉維基百科 VoteTW
於 2019年3月6日 (三) 20:40 由 Votetw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refimprove|time=2018-02-05}} {{Infobox University |Name=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EnglishName=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latin_name = |SealImage=…")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模板:Refimprove 模板:Infobox University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門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TUT),簡稱北科北科大臺北科大 ,為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聯盟校[1][2]臺北聯合大學系統成員之一,中華民國科技部國際產學聯盟的成員[3],是一所位於中華民國臺灣臺北市中心的頂尖科技大學。校本部與捷運忠孝新生站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三創數位生活園區、光華國際電子商場等為鄰,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完善。

該校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創立於大正元年(1912年)的民政部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後於1948年8月經改制成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北工、北工專),為當時僅有的兩所專科(另一所為省立行政專校)。1997年8月1日,該校經教育部核准升格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校史

  • 1912年 臺灣總督府於臺北廳大加蚋堡大安庄(現址)設立「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分設土木、金工及電工三科。
  • 1914年 「民政局學務部附屬工業講習所」改名「臺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
  • 1918年 在原址增設「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並設機械、應用化學、土木三科,專收日籍學生。
  • 1919年 「台灣總督府工業講習所」改名「臺灣公立臺北工業學校
  • 1921年 臺灣總督府工業學校改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工業學校」,仍以日籍學生為對象。而原臺北工業學校,則更名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二工業學校」,以臺籍學生為對象,二者仍在同一校舍上課。
  • 1923年「臺北第一工業學校」及「臺北第二工業學校」合併,改稱為「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電氣科,並分本校(修業五年)及專修科(修業三年)。
  • 1929年「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之專修科由三年制改為二年制。
  • 1937年「臺北州立臺北工業學校」增設採礦科,合前機械、電氣、應用化學、土木、建築共六科。
  • 1945年 戰後,中華民國政府接辦學校,改名「臺灣省立臺北工業職業學校
  • 1948年 改制為專科學校,校名改為「臺灣省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初為五年制,設有機械、電機、電子、化工、礦冶及土木等學科,招收初中畢業生。
  • 1953年 設三年制,先後設立紡織、礦冶、機械、電機、電子、化工、土木及工業工程等學科,招收高中及高職畢業生。
  • 1961年 設二年制,招收高職畢業生,先後開設機械、電機、電子、化工、核能及工業工程等學科。
  • 1965年 增設三年制夜間部,修業4年,招收已服兵役或免服兵役之高中及高工畢業生,先後開設紡織、機械、電機、電子、化工、礦冶、土木、土木科設計組及工業工程等學科。
  • 1966年 增設工業設計科並招生,並將土木科設計組併入。
  • 1972年 奉政府推行建教合作之政策,開始與公民營企業機構實施建教合作,主要項目包括代訓人才、協助進修、技術合作與材料試驗等。
  • 1977年 奉令附設二年制工業專科進修補習學校,每週六晚間及週日日間上課,修業三年,先後開設機械、電機、電子、化工、工業工程、紡織工業、土木、建築等學科,招生對象為高中、高職畢業生。
  • 1981年 由台灣省政府教育廳改隸中央政府行政院教育部,更名為「國立臺北工業專科學校」。
  • 1987年 工業設計科建築組獨立,為建築設計科,工業工程科改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科,同時核能工程科暫停招生。
  • 1988年 礦冶工程科改名為材料及資源工程科。
  • 1994年 改制為「國立臺北技術學院」,設有二年制機械、電機、電子、化學、材資、土木、工業工程等七個學系,招收專科畢業生;四年制機械、電機、電子、化學、材資、土木、紡織、工業工程、工業設計、建築設計等十個學系,招收高中及高職畢業生。
  • 1996年 成立機電整合研究所。
  • 1997年 改名「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奉核定新增車輛工程及冷凍空調工程二個學系,增設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土木與防災研究所、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等三所。另設有二年制各學系在職進修班。
  • 1998年 增設電機與能源研究所、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材料及資源工程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等四碩士班,所有系所名稱中有「技術」字樣者取消該二字、原建築設計技術系更名為建築系,另冷凍空調技術系更名為冷凍空調工程系。
  • 1999年 成立生化與程序工程等六個研究所,另增設二年制經營管理系及應用英文系。
  • 2001年 增設機電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工程科技研究所博士班、二技資訊工程系及光電科技系。
  • 2002年 紡織工程系更名為分子科學與工程系。
  • 2003年 增設生物科技研究所碩士班、新設四年制應用英文系(該系二年制停招),二年制化學工程系減為一班,光電科技系更名為「光電工程系」,工業工程系、生產系統工程與管理研究所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班」。
  • 2004年 新設光電工程系博士班、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博士班;新設四年制光電工程系、資訊工程系及經營管理系(該三系二年制停招)。另外,光電技術研究所更名為光電工程系碩士班。至此大學部共有十六系,研究所碩士班二十所、博士班六所。
  • 2005年 增設「資訊工程系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等2所博士班。進修學院增設「電資碩士在職專班」。「化學工程系」更名為「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電腦通訊與控制研究所」更名為「電腦與通訊研究所」。開辦產業研發碩士專班「電力電子產業研發碩士專班」、「電子電腦與通訊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光電與通訊產業研發碩士專班」三班。
  • 2006年 增設「設計研究所博士班」、「資源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及「機電」、「電資」、「工程科技」、「創意設計」四學士班。「冷凍空調工程系(含碩士班)」更名為「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含碩士班)」,「材料與資源工程系碩士班」更名為「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碩士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更名為「工業工程與管理系EMBA碩士在職專班」。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增設「精密機構設計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光電與平面顯示器產業研發碩士專班」、「通訊與資訊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優質電力供電產業研發碩士專班」、「電力電子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增設「電資學院」並將原機電學院中電機系、電子系、電通所、資工系、光電系併入電資學院。
  • 2007年 增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博士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博士班」、高職精英班1班、高職繁星班1班。日間部電機工程系、土木工程系等二系二年制。「環境規劃與管理研究所」更名為「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更名為「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EMBA碩士在職專班」。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增設「電子電腦與通訊產業研發碩士專班」、「電力電子產業研發碩士專班」、「電力科技系統產業研發碩士專班」、「光電與通訊產業研發碩士專班」、「金屬材料產業研發專班」五班。
  • 2008年 增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博士班」、「應用英文系碩士班」。 機械工程系、化學工程及生物科技系、工業工程與管理系等3系二年制停招。
  • 2009年 增設「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化學工程研究所」二博士班。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班」、「服務與科技管理研究所」、「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三碩士班。日間部電子工程系、材料及資源工程系等二系二技停招。
  • 2010年 增設「服務與科技研究所」一碩士班。「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更名為「經營管理系碩士班」。「商業自動化與管理研究所EMBA碩士在職專班」更名為「管理學院經營管理EMBA專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EMBA碩士在職專班」更名為「管理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EMBA專班」。進修部招收「電腦與通訊暨電子工程學士學位學程」一班及「互動媒體設計學士學程」一班。
  • 2011年 增設「文化事業發展系」一系、「智慧財產權研究所」一碩士班、「土木與防災研究所博士班」一博士班。進修部增設「應用英文系碩士在職專班」一碩士在職專班。進修學院增設「工業設計系」一二技班。停招進修部「車輛工程系(二技)」進修部「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二技)」。
  • 2012年 增設「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生物科技研究所」更名為「生化與生醫工程研究所」。
  • 2013年 增設「互動設計系」「資訊與財金管理系」。博士班「製造科技研究所」。「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更名為「資訊管理研究所」。進修部增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管理學院資訊管理研究所EMBA專班」、「管理學院經營管理研究所EMBA泰國境外專班 」、「產學訓專班-車輛工程系」、「產學訓專班-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產學攜手專班-機械工程系」、「產學攜手專班-電機工程系」、進修部停招「電資碩士在職專班」。
  • 2014年「機電科技研究所」更名為「機電學院機電科技博士班」。「工程科技研究所」更名為「工程學院工程科技博士班」。「工商管理研究所」更名為「管理學院管理博士班」。「設計研究所」更名為「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班」。「土木與防災研究所」更名為「土木工程系土木與防災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有機高分子研究所」更名為「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有機高分子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電腦與通訊研究所」更名為「電子工程系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化學工程研究所」更名為「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化學工程博士班/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生化與生醫工程研究所」更名為「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生化與生醫工程碩士班」。「創新設計研究所」更名為「工業設計系創新設計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互動媒體設計研究所」更名為「互動設計系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建築與都市設計研究所」更名為「建築系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資訊與運籌管理研究所」更名為「資訊與財金管理系碩士班」。「服務與科技管理研究所」解散,原有員額按比例流用予以成立「資訊與財金管理系」。進修部管理學院「資訊管理EMBA專班」更名為「管理學院資訊與財金管理EMBA專班」。進修部增設「管理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EMBA東莞境外專班」、「經營管理系碩士在職專班」、「工業工程與管理系四技」、「電子工程系四技」、「產學訓專班-機械工程系」。停招進修學院「化學工程系(二技)」、「建築系(二技)」停招。
  • 2015年 進修部增設「管理學院EMBA大上海地區境外專班」、「智慧財產權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產學攜手專班-電子工程系」。進修學院停招「機械工程系(二技)」、「電機工程系(二技)」、「電子工程系(二技)」、「工業工程與管理系(二技)」、「土木工程系(二技)」、「車輛工程系(二技)」。
  • 2016年 「機電整合研究所」與「機械工程系」整併,更名為「機械工程系機電整合碩士班/碩士在職專班」。進修部增設「產學訓專班-電子工程系」、「產學訓專班-工業設計系(家具木工班)」。停招進修學院「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二技)」、「工業設計系(二技)」,同年與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併入該校,成為該校附屬農工,並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簡稱北科附工)。同年6月,與華夏科技大學台北商業大學合作,在新北市中和區工專路111號學校大門口對面的圓通寺廟產土地興建學生宿舍,可容納680床,預計2018年7月啟用。
  • 2018年 因應政府政策,預計與包括昔日三大工專(另二校為今虎尾科大高雄科大)等9所學校重啟五專部,將增設「智慧自動化工程科」招收30名學生[4]

學校象徵

校徽

在百餘年的歷史中,隨著學制與校名的不同,校徽也隨之改變。

校徽 年代 校徽說明
檔案:Mark001.gif 1912年至1944年 工業講習所與工業學校時的校徽,以「工」字為中心,置於大小不同之方框內。
檔案:Mark002.gif 1945年至1980年 省立工業職業學校與省立工專時期之校徽,校徽輪廓改為倒三角形,並將英文縮寫校名「TIT」置於齒輪內。
檔案:Mark003.gif 1981年至1996年 改為國立學校之後的校徽,去掉倒三角形,改為齒輪內置英文縮寫校名。
檔案:NTUT Logo 1997.png 1997年至2013年 依齒輪內放置英文校名的傳統設計。
檔案:NTUT Logo 2013.svg 2013年至今 上半環藍色代表科技發展,下半環由綠色線段組成,代表齒輪由傳統工業朝向現代科技轉換及綠色環保永續經營之意境。

校訓

1959年8月,當時擔任臺北工專訓導主任的李詠湘教授,建議以「誠、樸、精、勤」四字為校訓。經張丹校長同意,提請校務會議研討,經校務會議通過,遂即報請教育廳、教育部核備,正式頒行。

  • 誠:存誠去偽,修己善群
  • 樸:純潔高尚,謙敬節儉
  • 精:專研術業,經研求精
  • 勤:淬厲奮發,努力不懈

校歌

早期工業學校之校歌,由日文撰寫。1948年改制為工業專科學校之時,當時的校長簡卓堅委請趙玉潤教授撰寫歌詞,再由時任臺北工業職業學校之音樂教師吳居徹老師譜曲。於1948年夏提請校政會報審議,經與會各級主管決議通過,正式頒行。


工業建國 吾校任重
莘莘學子 工程前鋒
學欲其專 技求其精
手腦並用 既巧且靈
迎頭趕上 利用厚生
開物成務 責在吾躬
國家康樂 民族肇興
親愛精誠 爭取光榮

(簡卓堅 詞 吳居徹 曲)

紅樓

台北工業學校紅樓。

臺北科大紅樓建於1926年(民國15年),為僅存之第一批校舍建物,牆體均為紅磚砌成故稱紅樓。柱子凸出,形成修長的立面,內有兩層樓,原設計為圖書館之書庫,外設廊道連結圖書館,後木造之圖書館遭火災焚毀,磚造書庫則保留下來。窗臺下的通氣孔,為鑄鐵製成,並鑲有工業學校時期的校徽。整座建築以精緻的磚工表現出嚴謹比例之設計精神,在科技大學校史上及臺灣所存20世紀初期的校園建築中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目前已著手整修,規劃未來朝古蹟活化兼導覽性質呈現嶄新風貌。

從其使用材料及位置研判,應在創校初期即有。其建材為紅磚,是北科大目前僅存之二層仿歐式古老建築,亦為台北市市定古蹟

「紅樓」面積34.2平方公尺,原作為書庫之用:

  • 1950年學校另建圖書館後,騰出供教授居住,直至1954年工專新村落成後,才空出此屋。
  • 1956年將「紅樓」作為防護團辦公室。
  • 1958年2月,改為倉庫之用。
  • 1963年,又將「紅樓」作為辦公室之用。
  • 1983年,改由保管組使用。
  • 1986年9月,將此屋轉交學生輔導中心管理,並徵詢各方意見後,命名為「思賢樓」,輔導中心也特別訂定了一套使用及管理辦法,提供全校師生們做為談心、言志及心靈溝通的場所。
  • 1991年暑假,將「紅樓」重新裝璜並安裝音響設備後,愛樂社師生們時常在此舉辦活動。
  • 1997年,將「紅樓」做為陳列校史資料用。

校地與設施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育成中心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位於臺北市大安區忠孝東路三段1號,位處臺北市的市中心。而原校地因都市開發週邊道路開闢的緣故,被忠孝東路建國南路切割為三塊,三塊總面積約為9.3公頃。三塊校區皆無特定名稱,但校內行政人員慣於行政事務中稱建國南路東側校區為「東校區」、建國南路西側校區為「西校區」,分述如下。

  • 忠孝東路北側與建國南路西側校區(西校區):為教學區與研究區,圖書館、行政中心、禮堂、各學院與各系辦公室皆位於此。
  • 忠孝東路北側與建國南路東側校區(東校區):為學生宿舍與運動場區,學生宿舍(兩棟)、學生餐廳、田徑場、億光大樓皆位於此。
  • 忠孝東路南側校區:僅有兩棟大樓,主要是精勤樓(創新育成中心)與慧樓(產學研究中心)。
  • 體育用品部:位於第六教學大樓2樓
  • 文具部:位於宏裕科技研究大樓1樓
  • 海音咖啡:位於宏裕科技研究大樓1樓
  • 六教影印部:位於第六教學大樓
  • 男女美髮部:位於中正館地下1樓
  • 采迪汽車:位於億光大樓1樓
  • 吾印良品影印行:位於迴廊
  • 紅太陽廚房:位於設計館
  • 第一餐盒美食街:位於宏裕科技研究大樓地下4樓
  • 美食街:位於東校區宿舍1樓
  • 集思國際會議:位於億光大樓2~3樓
  • 億光停車:位於億光大樓地下1~3樓

組織

教學單位

現有機電、電資、工程、管理、設計、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等,共大學部19系、碩士班22所、博士班12所(日間部另有四技不分系學士班六班及四技甘比亞電機、土木專班各一班)。

機電學院 機電學院機電科技博士班 機械工程系
精密機電組
精密設計組
電機與控制組
車輛工程系暨碩士班 能源與冷凍空調工程系暨碩士班
機電整合研究所 製造科技研究所
自動化科技研究所
電資學院 電機工程系暨碩士班 電子工程系暨碩士班
資訊工程系暨碩士班 光電工程系暨碩士班
工程學院 工程學院工程科技博士班 化學工程與生物科技系暨化學工程碩士班
材料及資源工程系
材料組
資源組
土木工程系暨土木與防災碩士班
分子科學與工程系暨有機高分子碩士班 生物科技研究所
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資源工程研究所
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
管理學院 管理學院管理博士班 工業工程與管理系
經營管理系 資訊與財金管理系暨碩士班
服務與科技管理研究所 (2009-2015)
設計學院 設計學院設計博士班 工業設計系暨創新設計碩士班
家具與室內設計組
產品設計組
建築系暨建築與都市設計碩士班 互動設計系暨碩士班
媒體設計組
視覺傳達設計組
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 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 應用英文系暨碩士班
智慧財產權研究所 文化事業發展系
體育室
師資培育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

研發中心

目前教育部經濟部在臺北科大設有數個研發中心、另外各學院也設立了各所屬的研發中心

學校設立 研發中心名稱
管理學院
  • 網際網路中心
  • 創新價值研發中心
電資學院
  • 軟體發展研究中心
  • 網路與電信研究營運中心
  • 電力電子技術中心
工程學院
  • 循環型環境研究中心
  • 化學材料分析技術研發中心
  • 生物科技研發中心
  • 生醫產業研發中心
  • 結構及材料工程結構維護管理應用發展中心
  • 室內環境品質研究中心
  • 土石及礦產資源研究中心
機電學院
  • 產品創新與快速研發中心
  • 自動化科技中心
  • 奈米矽元件研發中心
  • 車輛科技研發中心
  • 潔淨技術研究中心
  • 專利訓練與服務研發中心
設計學院
  • 永續環境與綠建築研發中心
  • 台灣文化精品設計教學資源中心
  • 創新設計與知識管理研發中心
人文與科學學院
  • 運動健康休閒研發中心
政府設立 研發中心名稱
教育部
  • 教育部區域產學合作中心
  • 奈米光電磁材料技術研發中心
  • 電能科技研發中心
經濟部
  • 經濟部創新育成中心
  • 能源科技研發中心
  • 水環境研發中心

歷任校長

日治時期

任屆 姓名 就任日期 備註
第1任 隈本繁吉 1912年3月
第2任 矢口玉五郎 1914年10月
第3任 吉田佐次郎 1919年2月
第4任 高井利五郎 1924年8月
第5任 瀧波惣之進 1929年12月 北科大期間(1923-1939)
第6任 千千岩助太郎 1940年2月 代理校長期間(02月-04月)
第7任 二瓶醇 1940年5月

戰後時期

任屆 姓名 就任日期
第一任 杜德三 1945年12月31日
第二任 王石安 1946年9月1日
第三任 簡卓堅 1946年10月1日
第四任 顧柏岩 1949年7月25日
第五任 宋希尚 1952年12月4日
第六任 康代光 1953年5月11日
第07任 張丹 1958年2月10日
第08任 趙國華 1965年2月18日
第09任 唐智 1971年12月30日
第10任 張文雄 1984年12月31日
第11任 張天津 1989年8月1日
第12任 李祖添 2004年2月2日
第13任 姚立德 2011年2月10日
第14任 王錫福 2018年2月1日

國際交流學校

國家 學校
模板:CAN
模板:UK
模板:GER
模板:JPN
模板:USA
模板:CHNML
模板:MAS
模板:HUN
模板:GAM
模板:CZE

整併議題

*由於該校與國立台北商專之比鄰而居,曾在1994年間曾研議與其整併為「國立台北技術學院」,但最後北商校方反對,未果。

*2018年桃園高級農工職業學校併入該校,成為該校附屬農工,並更名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簡稱北科附工)。

附屬學校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英語:The Affiliated Tao-Yuan Agricultural & Industrial Senior High School of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簡稱北科附工、北科桃農,隸屬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位於桃園市桃園區。前身為創立於1938年的「新竹州立桃園農業學校」。2016年(民國105年)併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改制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

校友

模板:Main

或參考「Category: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友」。

北科大菁英會

  • 由光寶宋恭源、葉寅夫等人占台北上市公司十分之一的北科大股市董事長校友發起,透過產學研合作及海峽兩岸交流,同時也以聯誼委員的運作,實際參與卓越企業參訪觀摩、海峽兩岸交流互訪活動等[6]

校友企業經營及捐款

億光大樓銘牌
  • 臺北上市公司佔十分之一由臺北科技大學畢業校友直接經營。臺北科技大學校友之一的億光電子董事長葉寅夫捐款興建的東校區「億光大樓」於2013年11月2日正式啟用,造價超過新臺幣10億元,創下北科大校友單筆捐款最高紀錄。北科大東校區將再建造另一棟「群光大樓」,校園將出現「雙子星」建物。北科大是日治時期興建的百年老校,雖然位在臺北市東區的精華地段,卻受限都市道路開發,校園被切割成好幾塊,無法擴充校地。億光大樓所在的東校區,原本只有學生宿舍、運動場,校方重新規畫校地後,興建了億光大樓,共有地下3層、地上13層,主要給光電工程系所、環境工程及管理研究所師生使用。

榮譽

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

  • 為落實產學合作、務實致用,教育部今年起推動四年一期的「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第一年預算近12億元,教育部昨公布共12校獲補助,以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一年補助1.5億元最多,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亦為技職之精英重點學校[7]
  • 教育部公布第三期獎勵科技大學及技術學院教學卓越計畫核定補助名單,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獲得7000萬元的經費補助[8]
  • 教育部公布2013年至2016年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補助名單,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獲得1.5億元的經費補助。

企業最愛大學評鑑調查

根據 2014年《遠見雜誌》與1111人力銀行合作進行「企業最愛大學評鑑調查」結果顯示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於個人工作表現超乎期待團隊合作能力創新、創意與創造能力三個評比中獲得第一,其中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更是在創新、創意與創造能力中贏國立臺灣大學[9][10]。根據2016年《遠見雜誌》「2016年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排名,台北科技大學佔第三名,前兩名為成功大學與台灣科技大學[11]。根據1111人力銀行發布「2019企業最愛大學調查」,公立科技校院由「臺北科技大學」奪冠。

大學排名

調查單位 名稱 世界排名 亞洲排名 台灣排名 年度
QS 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 561-570 114 - 2019年[12]
《Cheers》 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 - - 6 2018年[1]
QS 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 601-650 108 - 2018年[13]
QS 世界最佳大學排行榜 551-600 112 - 2017年[14]
QS 金磚國家和新興經濟體排名 - 169 - 2017年[15]
《Cheers》 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 - - 6 2017年[16]
《遠見》 企業最愛大學生調查 - - 3 2016年[17]
《遠見》 企業最愛科大生調查 - - 2 2016年[18]
《泰晤士高等教育專刊》 亞洲2016大學排行榜 - 141-150 21 2016年[19]
GreenMetric 世界綠能大學排名 99 26 7 2017年

[20]

GreenMetric 世界綠能大學排名 23 2 1 2013年[21]
GreenMetric 世界綠能大學排名 24 2 1 2012年[22]

社會聲望及評價

模板:Col-begin 模板:Col-2 2014年度 3000 大企業經理人最想就讀EMBA

TOP 10
學校 名次 標準化分數
國立臺灣大學 1 3.86
國立政治大學 2 3.47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3 2.51
國立清華大學 4 2.47
國立交通大學 5 2.40
國立中山大學 6 2.35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7 2.12
國立成功大學 8 2.02
東海大學 9 1.84
國立中興大學 10 1.83

模板:Col-2 《遠見雜誌》2013 全臺大學聲望調查[23]

各領域排名(資訊/工程/電機)
學校 名次
國立臺灣大學 1
國立清華大學 2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3
國立交通大學 4
國立成功大學 5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6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 7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 8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 9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10

模板:Col-end

相關條目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模板:Commonscat

模板:台灣直轄市定古蹟 模板:臺北市文化資產 模板:臺北聯合大學系統 模板:臺灣師資培育大學院校 模板:臺北市大專院校 模板:北區技職校院區域教學資源中心 模板:中華民國科技大學 模板:三大工專 模板:臺灣公立大專院校

模板:Portal 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