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政治大學

出自台灣選舉維基百科 VoteTW
於 2019年2月14日 (四) 15:17 由 Votetw留言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Infobox University |Name = 國立政治大學 |EnglishName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br />(National University of Governance) |latin_name = Universitas Nation…")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模板:Infobox University

國立政治大學,簡稱政大,1927年建校於江蘇南京市,1954年由行政院核定,復校於臺灣臺北市,為中華民國首間在臺復校國立大學。創校任務為負責培養國家政治管理法學人才模板:NoteTag中央院校之一[1],其後發展為臺灣地區人文學科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國立大學,也成為亞洲太平洋地區重要智庫之一。[2][3][4]

學術及校務發展方面,國立政治大學始建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基礎之上,在臺灣復校後亦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等校,皆享有良好的社會評價,也有高度的就學穩定率[5][6][7][8][9][10][11][12]。並與臺北的國立陽明大學在心智與腦科學研究上,有緊密合作關係[13][14]

國立政治大學除了以海峽兩岸地區華人為主要學生來源以外,同時也吸引不少海外國際學生入學就讀[15][16][17][18][19]

特色

背景

1927年5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88次會議與中央各部部長聯席會議上,提議成立「中央黨務學校」,該年5月20日,於中央執行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92次會議上,通過設立中央黨校,並將由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擴充改組成的「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分離為中央軍事委員會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和中央執行委員會的「中央黨務學校」。1929年6月27日,中國國民黨第3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19次常務會議議決,「中央黨務學校」更名為「中央政治學校」。1947年配合訓政改憲政,與蔣經國領導的三民主義青年團的中央團校「中央幹部學校」合併,改組為「國立政治大學」,始隸屬于中華民國,並由中華民國教育部領導。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停止辦學。[20][21]

第二次国共內战中國國民黨大敗後,後隨著其代表的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灣地區模板:NoteTag,1954年11月24日,於臺灣地區復校,國立政治大學也是首間在臺復校國立大學[22],與隨後復校的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在各學術領域皆有高度評價,為臺灣培育大量社會中堅人才。

該校現設有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國際關係研究中心中學小學幼兒園等附屬機構,形成一完整教育體系。

校園位置

政大附近設有台北捷運動物園站及規劃中的政大站[23],校園地處市郊文山區木柵一帶,附近有信義快速道路可直通台北市市中心。

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初期兩岸關係情勢緊張,為預防轟炸等可能的軍事攻擊,促使許多行政機關設置地點皆接為郊區,如考試院國史館國防部軍法局等,造就一時文山一帶充斥許多重要單位,而政大復校以培養國家行政人才為目的,除了安全上的考量外,學生畢業後更可就近於這些機關工作,因此校址並非如南京一般設在市中心。模板:NoteTag

學術研究

大眾傳播方面,國立政治大學為國家培養政治、管理及新聞人才的主要機構[24],中央政治學校時期,曾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辦新聞學院,並早於燕京大學復旦大學創立,其後併稱為當時中國新聞學院三校之一。[25][26]

法律政治方面,中央政治學校是當時國家唯一的司法官訓練中心,為今日法務部司法官學院的前身,該校並負有國家文官學院的職責,培訓通過公務人員高等考試普通考試的人員。[27]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模板:NoteTag並稱為中華民國的「文武兩校」,為當時的中國培養軍官文官[28][29]

管理學商學方面,國立政治大學為首間提供中文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學府,商學院同獲得了AACSBEQUIS認證,並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合作,設立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並與英國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簽約合作,共同成立管理會計學程。[30]

語言學方面,國立政治大學為臺灣首間設立外語學院的公立大學,除了提供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韓語土耳其語日語越南語阿拉伯語俄羅斯語波蘭語捷克語等之外,尚有共26種外語課程,在201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中,「現代語言」類別排名介於全球第50-100名區間。 [31]且與陽明大學共設的「腦造影中心」,及校級的「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皆為語言學的研究提供支持。外語學院也接受韓國政府韓國學中央研究院的海外核心大學計畫補助。[32]

文學方面,國立政治大學於英國文學俄國文學及中國文學為國內研究先驅。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華語教學之研究上皆有一定聲譽。[33] 此外該校台灣文學研究所開設之東亞文學研究中心暨臺灣文史研究中心,擁有不少相關領域書籍及資料[34],並另與國立臺灣大學固定合辦「臺政臺灣文學研究生研討會」。政大現與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合作開課教授當代東亞文學、電影、文化之課程。[35]

國立政治大學並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研究院合作進行故宮館藏文物數位化計畫,並共同推動人文學產學發展。[36][37][38][39]

國際關係研究方面,政大設有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及國際事務學院,目前該學院為APSIA成員之一,且專注於區域安全、亞太東南亞研究、兩岸關係中國研究,與多所大學有合作關係,如劍橋大學美利堅大學澳洲國立大學杜克大學京都大學以及國防大學等。[40][41][42]

另外國立政治大學與國立陽明大學在學術研究上合作密切,共組「政陽團隊」[13][14],並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共建「聯盟醫療系統」,同時也和國立清華大學中央研究院[43]合作開設博士學位學程。[44]

政大與亞洲主要大學,如復旦大學慶應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延世大學等共同舉行聯合經濟研討會,至2018年已經進行到第十二屆。[45]

兩岸交流及合作

國立政治大學現階段致力於推動海峽兩岸密切的跨國學術交流與合作。[46] [47]並與多所高等教育機構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以及上海交通大學等校簽有合作交流協議。[48]並與中國社會科學院[49]中國科學院[50]有跨國學術交流往來。

國立政治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性質及背景相近,皆是以發展人文學科及社會科學領域為主的大學,並各自曾為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黨校,兩校也培養出不少政治家首席执行官,現政大與人大合作關係密切,並有多項學術往來。[51][52][53][54]

發展限制

在臺復校後,各類經費受到政府各方面限制,教育部之經費運用也不夠靈活及透明,導致學校各類發展受到限制,資產及校地都僅有中小型規模[55]。除此之外,政府在高等教育的投資上顯有不足[56],各類硬體條件甚至不及南京時期。因此為了增加自主性,國立政治大學曾有行政法人化之提案,由董保城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法人化研究小組主持人。[57]

學術發展方面,由於缺乏醫學理工學院,造成政大各類學術評比排名受到低估,也無法有效發展跨領域研究。政大與國立陽明大學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締結聯盟,建立「聯盟醫療系統」,但長遠而言,兩校若能合併將可獲得更大效益。[58]政大亦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商討合併事宜,以期擴充大學的理工領域。[59]

校史

中央黨務學校

中國國民黨於1927年在南京市紅紙廊將「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分離,成立「中央黨務學校」,負責國民革命軍北伐期間與軍政時期黨政幹部的教育訓練。在蔣介石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決定籌設中央黨務學校後,於是年5月20日正式通過以蔣介石為校長,5月20日即該校校慶日南京紅紙廊模板:NoteTag也成為了嗣後政大精神上的永久校址[60]政大的社團幹部訓練營也以「紅紙廊」為名[61]

  • 中央黨務學校因屬軍政時期重要的政治幹部培訓學校[62],由蔣介石親任校長,實際負責學校運作者乃副教務主任羅家倫、副訓育主任谷正綱及副總務主任吳挹峰等人。

中央政治學校

  • 1929年,中央黨務學校改組為「中央政治學校」[63],初設政治財政地方自治、社會經濟四系,後來又增設教育外交等系。
  • 1930年,增设测验工作人员养成所,由吳南軒教授主持,專責培養國家各類考試事務人才[64]西康学生特别训练班及班。[65]
  • 1931年,增设华侨班,次年改称大学部,以及新設地政研究班、计政学院。[65]
  • 1933年,蒙藏班升格為学校,以及地政研究班升級為地政學院,並成立包头康定西宁三分校。[65]
  • 1935年,設置研究部,分行政、法律、經濟、財政、外交、教育等組,與大學部各學系互相配合,並新設肃州分校模板:NoteTag
  •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政治學校隨中央政府機關遷至重慶,並將科系調整為法政、經濟、外交、新聞、地政五系,爾後又成立新聞事業專修班、新聞專修科、地政專修科、會計專修科、統計專修科、語文專修科。[66]
  • 1939年,中央政治學校改組,大學部及地政學院、合作學院停止招生。設立公務員訓練部模板:NoteTag,培訓公務人員高等考試公務人員普通考試初試及格人員。[27]
  • 1943年,设立法官訓練班模板:NoteTag,為當時全中國唯一的司法訓練机关。[67]以及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合辦新聞學院。[25][26]

功能上說,中央政治學校是中國國民黨訓政時期培育國家政治及管理人才的主要基地[29],當年地位類似中國共產黨的「中共中央黨校」或是法國戴高樂將軍倡导下的巴黎政治學院[68]國家行政學院[69]蔣介石更是經常親自視導校務,並對同學們發表演說。時任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的羅家倫,更主張中央政治學校應取法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成為國家領導人的搖籃,且當時學生優厚的待遇,吸引不少民國四大名校畢業生入讀進修,以求在公務部門獲得職位。

校舍方面則是由當時著名的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興建,現南京市僅留存大門,該大門仿法國巴黎凱旋門興造,顯示當年中央政治学校特殊的身份和地位。[70]

中央政治學校時期,在江寧縣曾展開政治實驗,該縣政府组织的重组上面。从首任县长到各科科长、各股股长等各级官员,大多是中央政治大学的教师或毕业生,目的在研究及發展中國式的治理模式。[71]

中央幹部學校

Chiang Ching-kuo 1948.jpg
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蔣經國
  • 1944年,為擴大訓練青年幹部,三民主義青年團創立「中央幹部學校」(青年幹部學校),以重慶復興關為校址,由蔣介石擔任校長,蔣經國出任中央幹部學校教育長一職。初設研究部,主要研究政治、經濟,主要招生對象為各國立大學畢業生,3期共培訓幹部五百餘人。後增設專修部,計有地方自治科、師範科、管理科、生產科等四科,並增設東北青年訓練班。抗戰後期,在知識青年從軍運動之時,中央幹部學校開始附設青年軍政治工作幹部訓練班,由蔣經國兼任班主任一職。[72][73][74]

中央幹部學校在性質及任務上,可對應至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之中央團校,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國立政治大學(1949年前)

現存于江蘇省南京市原國立中央政治大學門樓

國立政治大學(1949年後)

文山校區正門
  • 1950年,政大在臺灣的校友於該年4月9日,在圓山飯店舉行大規模的聚會,到會者約五百人,由張金鑑先生擔任主席,會中曾通過籌組校友會及促進在臺復校案。[76]
  • 中華民國政府遷至臺灣後,原有反攻大陸之計畫,因此並無在臺灣地區恢復國立大學的構想,原則上有國立大學在臺灣一律不考慮復校之決議。[76]但隨著反攻無望逐漸明朗,黨政高層開始意識到培養高等教育人才之急迫。加上當時戰後尚留存的高等教育機構在教學空間及品質上嚴重不足,已經無法負擔龐大的社會需求,才有國立大學復校之議,加上當時臺灣省僅有國立臺灣大學一間國立大學,教學及學術研究能量亟待加強。
  • 1954年,教育部長張其昀呈函行政院,略謂「擬先在臺恢復設置國立政治大學,以應急需」[76],政大復校事宜完全由教育部主導,先於臺北市的教育部大樓恢復辦學,而後選定臺北縣木柵鄉模板:NoteTag教育部用地為復校基地[78],政大成為嗣後大陸時期各國立大學,如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在臺復校之先驅。1954年政治大學在臺灣復校後,首任校長是曾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的心理學陳大齊先生,初期設立行政、公民教育、新聞及國際關係等四個研究所,1955年恢復設立大學部,後依大學法之規定,就所設各系,分設文學院法學院商學院[78]
  • 1959年5月20日,政大四維堂落成,為學校第一個正式大禮堂。
四维堂

學校象徵

國立政治大學設立之初的目的,即為國家培養政治管理人才,因此從校訓、校徽及校歌各方面都與中華民國的國家發展願景緊密結合。

校訓

校訓「親愛精誠」制定於1927年,由副教務主任羅家倫與校長蔣中正共同商討後決定。該校訓沿用當時由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廣州創立之黃埔軍校校訓。政大校史館存有蔣中正書寫之校訓。[81]

校徽

現行校徽,制定於1956年,外型採用象徵中華民國精神之梅花模板:NoteTag,顏色以紅色、白色以及藍色為主色,與中華民國國旗採用相同色系來設計,象徵「為國育才」。[81]

校旗

校旗以中華民國國旗配色為主軸,以藍色為底,輔以白色及紅色鑲邊、金色流蘇為飾,中央為校徽及金色「國立政治大學」字樣。[81]

校歌

校歌約創作於1940年,由當時中央政治學校教育長陳果夫作詞,作曲為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教育博士、耶魯大學教授李抱忱。[81] 2017年9月7日,106學年度第一學期校務會議通過新版校歌,修正第七、第八句校歌歌詞為「實踐民主法治是我們的使命」、「維護自由人權是我們的責任」;並決議兩版校歌並行。[82]

原版校歌 模板:Poemquote

新版校歌模板:Poemquote

校樹

四維堂與楓香

於2017年,政治大學90週年校慶時,票選出楓香,為代表植物。[83]

歷任校長

國立政治大學永久名譽校長蔣中正

模板:Wikiquote

  • 【政治大學前身】
校名 姓名 任職日期 離職日期 校址
中央黨務學校 蔣中正 1927年 1929年 南京
中央政治學校 蔣中正 1929年 1946年 南京
中央幹部學校 蔣中正 1944年 1946年 重慶
  • 【國立政治大學】(南京
任期 姓名 任職日期 離職日期 備註
01 蔣中正 1946年 1947年 名譽校長
02 顧毓琇 1947年 1949年 專任制首任校長
03 楊希震 1949年 1954年
  •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
任期 姓名 任職日期 離職日期
04 陳大齊 1954年 1959年
05 劉季洪 1959年 1973年
06 李元簇 1973年 1977年
07 歐陽勛 1977年 1986年
08 陳治世 1986年 1989年
09 張京育 1989年 1994年
10 鄭丁旺 1994年 2000年
11 鄭瑞城 2000年 2006年
12 吳思華 2006年 2014年
13 周行一 2014年 2018年
14 郭明政 2018年 至今

校園環境

景觀

國立政治大學主校區位於臺北市文山區,鄰近著名的產地區「貓空」,又有淡水河水系支流流經校區,學生將該溪流取名為醉夢溪,校園整體環境曾獲得臺北市政府舉辦之「臺北市都市景觀大獎」首獎。[84][85]

校園週遭環境緊鄰景美溪新店溪,及指南山區,由信義快速道路連結信義區,大眾運輸系統則有臺北捷運系統之文湖線動物園站貓空纜車,以及未來的環狀線政大站,山上政大重劃區有美國比佛利山莊之美譽。[86]

國立政治大學文山校區有「校園十景」,各以四季遞嬗及校訓命名。

政治大學「校園十景」
日昇─朝迎晨曦登樟山
日落─暮送夕陽步長堤
春耕─醉夢湖畔品學思
夏耘─環山森林浴創想
秋收─好漢登坡眺願景
冬藏─紅櫻綻枝望新年
親民─景美溪畔踏車行
愛物─指南山下觀魚游
精實─四維堂內學堅毅
誠心─八德道路習鴻儒

校園交通

政治大學的教職員接駁車
校園自行車[87]

政大校園內設有免費租借之NCCU Free Bike,校園內目前共有4處借還點,提供學生通勤校園之用。

校園公車[88]

政大校園接駁公車共有3個路線,星期一至五上課日分別為政大1路、政大2路及政大3路,由欣欣客運經營,假日另開假日校園公車,行車路線為:

  • 政大1路:行政大樓-百年樓-藝文中心-蔣公銅像
  • 政大2路:行政大樓-百年樓-藝文中心-蔣公銅像-自強九舍
  • 政大3路:行政大樓-百年樓-藝文中心-蔣公銅像-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樟山寺平台-六期運動場
  • 假日校園公車:行政大樓-百年樓-藝文中心-蔣公銅像-自強九舍

各路線搭乘費用為1元新臺幣,教職員工則免費。

周邊交通

臺北捷運鄰近車站
臺北市市區公車鄰近站牌與路線
  • 「政大」、「政大一」、「指南路口」、「小坑口」、「國關中心」、「萬興國小」、「萬興圖書館」:236、236區、236夜、237、282、282副、295、530、611、676、679、棕3、棕5、棕6、棕11、棕11副、棕15、棕15區、棕18、棕21、綠1、小10、貓空左線(動物園)
YouBike微笑單車鄰近租賃站
  • 國立政治大學
  • 文山行政中心
  • 捷運動物園站(2號出口)
  • 永安藝文館-表演36房

學校機構

中國大陸時期的政大以陳果夫丁惟汾余井塘張道藩程天放羅家倫等學者及中國國民黨相關之政治人物執掌校政,在臺復校後,政大校園建築地標即多以中華民國重要人物命名,如以國父孫中山先生的號為名的「逸仙樓」,及以蔣中正為名的「中正圖書館」,以為紀念其貢獻,另外政大各學術單位亦多與政府各機關部門對應,如地政學系、外交學系等,皆曾為少數政大獨有之學術單位。

校區

單位機構 所在地址 面積(公頃
主校區(文山校區) 11605 臺北市文山區萬興里9鄰指南路二段64號 94.96
指南校區 11666 臺北市文山區政大里2鄰萬壽路36號 11.04
化南校區 11666 臺北市文山區新光路1段 0.66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11666 臺北市文山區政大里2鄰萬壽路64號 1.93
公共行政與企業教育中心 10642 臺北市大安區永康里8鄰金華街187號 0.56
附設實驗國民小學幼兒園 11651 臺北市文山區萬興里9鄰指南路二段66號 0.53
附設實驗小學 11651 臺北市文山區指南里16鄰指南路三段12號 0.72
附屬高級中學 11656 臺北市文山區政大里14鄰政大一街353號 2.06

校園媒體

政大之聲
政大之聲

政大之聲,為隸屬於政大傳播學院的實習廣播電臺。依據學校實習無線廣播電臺設置使用管理辦法設立之校園實習電台,收聽頻率為FM88.7,收聽範圍為政大校園半徑三公里內。 模板:Main

大學報

大學報,是隸屬於政大新聞系的實習報刊,由大學報雜誌社發行,主要編輯團隊為新聞學系學生,是一份以大學校園生活為主要訴求的刊物。 模板:Main

學校活動

文化盃

1968年12月12日,在四維堂舉辦首屆文化盃歌唱比賽,舉辦項目有合唱、獨唱。文化盃其「文化」之名則可能與1968年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有關。於1969年也另創辦舞蹈比賽,但隨參與學系減少已停辦,而合唱比賽則延續至今,成為政大校園例行活動之一。演唱指定曲固定為「政大校歌」及一首自選曲,主辦單位為學務處課外活動輔導組,協辦單位為振聲合唱團。[89] 文化盃為凝聚各學系向心力的重要活動之一,也通常為政大新生第一個參加的校際活動。至2016年,文化盃合唱比賽已舉辦了50屆。[90]

包種茶節

包種茶節的活動旨在配合大學多元入學,針對尚在高中就讀之學生及其家長,與有意願報考政大研究所或在職專班之大學生及社會人士,提供政大各院系所之特色介紹和解說,包種茶一名由來為文山區特產文山包種茶[91]

金旋獎

模板:Main 根據校刊記載,金旋獎最早可能始於1980年3月。金旋獎早期是代聯會主辦的學生歌唱比賽,在1990年左右開始因為與電視臺、報社的合作,增加能見度,也使得金旋獎受到相關的注目,爾後參賽資格逐漸開放給全國大專院校學生參加。

政大節

政大節旨在紀念國共戰爭中捐軀之政治大學校友,1982年正式開始列入政大之節日中,每年12月20日為「政大節」,當日會於政大「精神堡壘」前舉行紀念儀式。[92]

學院系所

政大設有9個學院,以人文科學及社會科學為主,理學院方面,以研究數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為主。

  • 政大書院,作為學校的住宿書院,同時也是大學部學生的博雅教育中心。
政大書院 新生書院 博雅書院
X書院 (人文創新數位學院) 通識教育中心
中文寫作中心 山居學習中心
文學院 中國文學系 歷史學系
哲學系 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
ELIS專班
華語文教學中心
TCSL博碩士學程 CTMA專班
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文學研究所
宗教研究所
理學院 應用數學系 心理學系
資訊科學系 神經科學研究所
應用物理研究所 數位內容學士學程
數位內容碩士學程 MPCG碩士學程
TIGP博士學程
(與中央研究院合辦)
臨床心理研究中心
社會科學學院 政治學系 社會學系
財政學系 公共行政學系
地政學系 經濟學系
民族學系 勞工研究所
國家發展研究所 社會工作研究所
MEPA 碩士學程 IMES 碩士學程
IMAS 碩士學程 IDAS 博士學程
外國語文學院 英國語文學系 斯拉夫語文學系
歐洲語文學系 阿拉伯語文學系
土耳其語文學系 中東與中亞研究碩士學程
韓國語文學系 日本語文學系
東南亞語文及文化學士學位學程 語言學研究所
外文中心 ETMA專班
  • 商學院共有8個系2個研究所,已通過AACSBEQUIS認證,為創校院系之一。
商學院 國際經營與貿易學系 金融學系
會計學系 統計學系
企業管理學系 資訊管理學系
財務管理學系 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TIIPM研究所 MBA學程
EMBA學程 IMBA學程
DBA學程
  • 國際事務學院共有3個系,為模板:En-link成員,其中外交系為創校院系之一。
國際事務學院 外交學系 東亞研究所
俄羅斯研究所 戰略專班
國安專班 MPJS碩士學程
IMPIS碩士學程 日本研究碩士學位學程
傳播學院 新聞學系 廣告學系
廣播電視學系 EMA專班
CCUDP學士學程 IMICS碩士學程
DCT碩士學程
  • 教育學院,教學主軸為教育行政學以及師資培育,學校尚有一附屬中學及附屬小學、幼兒園等,提供教育實習資源。
教育學院 教育學系 幼兒教育研究所
教育行政與政策研究所 學校行政研究所
師資培育中心 MPCG碩士學程
MESA專班 教師研習中心
  • 法學院為創校院系之一,後由社會科學學院繼承既有法學院建制,而法律學系獨立自成一法學院。
法學院 法律學系 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
LLM專班

研究中心與教學中心

政治大學除了有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在內的10個校級研究中心外,各學院也設有院級研究中心。

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

研究暨創新育成總中心[93]為校級研究中心辦公室所在地,設有國際會議廳及多功能互動教室,並提供創業辦公室空間。實驗室方面,已有「計算、認知與行為社會科學實驗室」、「教育、醫療與防災巨量資料研究實驗室」、「數位足跡探索實驗室」等進駐。[94]中心一樓為展演空間,二樓為校級研究中心辦公室及物理教學實驗室,三樓為產學合作研究,四樓為創業育成中心,五樓為學術空間。

校級研究中心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於1953年成立,是冷戰時期成立的國家級智庫中心,1975年納入國立政治大學。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 美洲暨歐洲研究所 亞洲暨太平洋研究所
中國政治研究所 中國社會暨經濟研究所
亞太安全合作理事會 當代日本研究中心
安全研究中心 歐洲聯盟研究中心
臺灣非洲研究論壇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暨治理論壇
中國社會與區域發展中心 東南亞研究中心

校級研究中心為跨領域研究發展中心,支持各學院研究發展。

校級研究中心 選舉研究中心 第三部門研究中心
創新與創造力研究中心 心智、大腦與學習研究中心
中國大陸研究中心 金融科技研究中心
人文研究中心 華人宗教研究中心
臺灣研究中心 原住民族研究中心

公共行政及企業管理教育中心

公企中心成立於1962年,由政治大學與美國密西根大學共同成立,主要為推動高階公務人員及商業管理教育。

行政單位

行政大樓
  • 行政單位多位於校園行政大樓內,負責綜理校園一切行政管理及學生事務。
  • 行政大樓內亦設有校史館及餐廳,另外政大學術發展基金會以及政大出版社亦位於行政大樓內。
行政單位 教務處 學生事務處
總務處 研究發展處
國際合作事務處 秘書處
會計室 人事室
體育室 電子計算機中心
教學發展中心 創新育成中心
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 研究總中心

圖書與展覽資源

社会科学资料中心
中正圖書館

政大圖書館系統實體書藏書量共約219萬冊,視聽資料共約130萬件。[95]現與香港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有館際合作服務,並與包含中央研究院、國立陽明大學、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等51所學術機構圖書館簽訂圖書互借協定。[96]

圖書館系統

包含中正圖書館、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四個分館與孫中山紀念圖書館。

中正圖書館

中正圖書館[97]開幕之初,曾為臺灣地區規模最大的大學圖書館[98],建物共有地下1樓,地上4樓。地下1樓為閱讀區,24小時全日開放,1樓至4樓為數位學習區、資料區及書庫,除資料區星期六、星期日不開放外,其他區域1週7日皆開放,閉館時間為晚間10點。圖書館內另有研究室開放研究生使用。

  • 商學院圖書分館

商院分館成立於1997年9月17日,位於商學院大樓4樓,為商業及管理學專業圖書館。

  • 綜合院館圖書分館

於2001年3月16日開放,位於綜合院館地下1樓及地上1樓及2樓,為服務法學院、國際事務學院以及社會科學學院的專業圖書館。

  • 傳播學院圖書分館

初創於1962年,原位於新聞館三樓,後遷至傳播學院大樓三樓,為台灣地區唯一的新聞專業圖書館。

  •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圖書分館

為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圖書館,收藏大量俄文圖書以及中國大陸地區報刊,以及各類檔案,為提供外交及國家安全研究之用。

社會科學資料中心

社會科學資料中心[99]為保存臺灣地區各式微縮資料、電子資源、博碩士論文、中西文叢書、國內政府出版品及中外文報紙等,也是政府出版品指定存放中心。

  • 孫中山紀念圖書館

孫中山紀念圖書館為國父紀念館內孫逸仙博士圖書館之兄弟館,由中國國民黨委託管理。

展覽、表演與藝文空間

藝文中心提供表演及藝文展覽場地,提供師生及社區居民欣賞表演的場所。

  • 民族學系民族博物館

為民族學系保存各式田野調查工作時所取得之標本,以及各界所捐贈之文物展示及典藏博物館,位於綜合院館南棟5樓。

  • 研究總中心 「文山未來館」

校史館

臺灣復校後,1973年,先於社會科學資料中心內陳列學校相關史料,但由於校園屢經水災,爾後於1990年,校史館始設於行政大樓八樓東側,2006年6月9日,校史館經重新整修對外開放,並由李元簇題詞「親愛精誠 繼往開來」,鑲嵌於入口主牆。[101]2014年,政治大學與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簽約,獲得政大在大陸時期檔案資料,並將共同舉行學術研討會等交流活動。[102]

政大機構典藏

政大機構典藏儲存政治大學各式研究及學術成果,包含期刊會議論文、研究報告以及學位論文等,提供各界檢索以及使用。於2017的世界學術機構典藏排名中,政治大學為世界第82名,亞洲第2名,臺灣第1名。[103]

資訊服務

資訊大樓

政治大學電子計算機中心是TANet的骨幹架構中心之一,是臺北區的兩中心之一,另一中心為臺灣大學計算機中心,政大負責新北市基隆市的區域網路服務,在IPv4IPv6的架構下,依據亞太網路資訊中心臺灣網路資訊中心的規範,政大所發出的IPv4位置以140.119開頭,IPv6位置以2001:288:2000::/36開頭。[104]

政大出版社

政大出版社[105]模板:Lang-en),成立於2007年,由校級出版委員會下設立機構,出版方向為人文、社會科學、法學、商管等四大領域之學術研究成果,為政大之學術出版機構,也為教育部支持的「大學出版社聯盟」成員之一。[106]

體育中心

體育館

體育場館由體育室負責管理事宜,目前該校共有以下場地供師生及社區民眾運動休閒空間:

  • 體育館
  • 游泳館
  • 網球場
  • 田徑場
  • 道南河濱公園

以下場地位於環山道上:

  • 健行步道
  • 體育園區

健康中心大樓

健康中心負責校園內學生的健康檢查,以及公共衛生宣導、心理諮商服務,同時也設有市立聯合醫院門診部提供學校師生及社區居民就醫的服務。

  • 地面一樓(Ground):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政大門診部
  • 大樓二樓:衛生保健服務
  • 大樓三樓:心理諮商服務

校友

國立政治大學畢業典禮

知名校友

模板:Main list 模板:Main category

政治大學校友模板:NoteTag多活躍於政府及工商業等相關領域,包含擔任中華民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重要官職;國際性組織如世界銀行世界貿易組織等的國際公務員;大中華區各大企業的管理階層,也多見政大校友的身影,在民國時期,更是中國的政治菁英培育中心,吸引不少如民國四大名校畢業生申請就讀。

中華民國正副元首,包含總統副總統;行政機關,如行政院等五院院長模板:NoteTag,及內閣部長與地方政府首長等官員;民意機關,如多位立法院立法委員,及地方議會議員;司法機關,如司法院大法官法官檢察官等職務也都多見政大校友。中華民國政府撤離大陸後,國立政治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在位於臺灣國內的政府機關內形成兩大校友集團,一般有所謂「政大幫」與「臺大幫」之稱[107][108][109]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部門及黨務部門中,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最高人民法院以及最高人民檢察院等機構,也可見到政大校友。[110][111]

此外,政大也培育出多位學術界人士,如香港樹仁大學創辦人即為中央政治學校時期的校友;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一職,也曾由政大校友擔任。學術研究機構方面,如中央研究院,也有多位政大校友獲得院士頭銜。政大教育學院也設有校長培訓中心,為國家培訓教育領導人才。

媒體界方面,政大校友也多任職於新聞業廣播電視音樂電影等領域,在大中華演藝圈內,亦不乏政大校友。

藝術文化界方面,政大也誕生了許多知名作家藝術家表演家以及評論家[112]

體育界方面,政大校友中,亦有奧林匹克運動會金牌得主。

校友會網路

政大校友會網路目前共有以下各地校友分會,提供校友聯絡感情並凝聚向心力,全球校友會各項聯繫事宜,由政治大學秘書處籌辦,最新訊息可參見國立政治大學全球校友服務網[113]

國立政治大學校友會全球分會一覽表(2014年11月)
大中華地區 亞洲及大洋洲 美洲與歐洲
  • 模板:TW
    • 台北總會
    • 基隆分會
    • 新竹分會
    • 台中分會
    • 彰化分會
    • 雲林分會
    • 嘉義分會
    • 台南分會
    • 高雄分會
    • 屏東分會
    • 宜蘭分會
    • 花蓮分會
    • 台東分會
    • 中華政大企經管理協會
      (CCBMNET)
    • 政大EMBA校友會
    • 政大企家班聯誼會
  • 模板:CHNML
    • 上海分會
    • 北京分會
  • 模板:HKSAR
    • 香港分會
  • 模板:MSAR
    • 澳門分會
  • 模板:CAN
    • 加拿大西部分會
    • 加拿大東部分會
  • 模板:USA
    • 南加州分會
    • 北加州分會
    • 大華府分會
    • 美東南分會
    • 美中分會
    • 芝加哥分會
    • 美南分會
    • 德州分會
    • 美東分會
    • 華盛頓分會
    • 美南休斯頓分會
    • 達拉斯分會
  • 模板:BRA
    • 巴西分會
  • 模板:UK
    • 英國分會
  • 模板:FRA
    • 法國分會
  • 模板:EU
    • 比荷盧分會

大學排名

國立政治大學是大中華地區乃至亞洲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為主的研究型大學之一,發展領域為政治法律商學傳播外交文學語言等,唯理工生物醫學方面研究必須和其他院校及學術機構合作。[3]

QS世界大學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

其他排名

學術聯盟

聯盟醫療系統

陽明大學

2006年12月23日,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國立陽明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三方,簽定學術合作合約,建立通識教育及生物科技管理學程合作模式,學習美國哈佛大學與周邊教學醫院之「聯盟醫療(Partners HealthCare System)」整合,結合人文科學、醫療服務及醫學研究的資源,以及發展人工智慧與醫療的結合。[121][122][123]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在政治大學健康中心大樓設有政大門診部,以規劃「打造首都健康大學城」為目標[124],服務對象為社區民眾、政大教職員及學生。[125][126]

校際合作課程

通識課程方面,目前簽有相互合作合約的學校包含國立陽明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防醫學院臺北醫學大學,合作通識課程有藝術醫學方面課程。 商學院科技管理研究所也與陽明大學共同提供「生物科技管理學程」。[127]

臺灣歐盟中心

2009年6月,歐洲聯盟資助7所校區位在臺灣高等教育機構,以成立「臺灣歐洲聯盟中心」來協助各校開設歐盟研究課程、舉辦歐盟相關研討會、提供獎學金等活動。政治大學為中心成員之一。

EMBA商管聯盟

2009年11月,政大與8所高等教育機構共同組成EMBA商管聯盟,協助學生拓展人脈,並舉辦如「校際個案華山論劍會盟」、「政大商管聯盟盃」高球賽等等活動,促進實質交流。聯盟與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香港中文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元大金控智榮基金會有實質合作關係。

菁英闊思會

2015年9月16日,商學院成立產學合作平台,成員包括KPMGAdvantech國泰金控中華航空玉山銀行富邦金控信義房屋雄獅旅行社明基等九間業者,由企業提供「闊思獎學金」,由學校部分鼓勵學生參與「闊思實習計畫」,並辦理「闊思論壇」來提升高階主管的專業能力與素質,並建立跨產業人脈。[128][129]

學術交流

國際

政大與全球各地高等教育機構締結學術交流合約。2017年止,締約學校及機構總計共441間,締約國家及地區總計共66個,跨越五大洲,國際交流由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專職負責,最新資訊可參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130]

國際締約學校地區一覽表
亞洲 大洋洲 歐洲 非洲 美洲

兩岸

在兩岸學術交流方面,政大與兩岸多所大學成為學術交流締約學校。中國大陸業務原由副校長及秘書處配合辦理,後移至國際合作事務處大陸事務組持續推動辦理,港澳地區則由國際教育組負責,關於兩岸學術交流最新資訊可參考國立政治大學國際合作事務處[130]。政大書院也為亚太高校书院联盟的成員。

兩岸校級締約學校一覽表
模板:CHNML港澳地區
東北地區 華北地區 華東地區 華南地區 西北地區 中南地區 西南地區 港澳地区

註釋

模板:NoteFoot

參考文獻

引用

来源

書籍
論文

模板:Refend

參見

模板:Wikisource 模板:Wikisource

關聯團體

關聯建築

外部連結

模板:Commonscat

模板:政治大學 模板:Navboxes 模板:Navboxes

模板:Authority control


模板:Portal bar

  1. 模板:Cite book
  2. 模板:Cite web
  3. 3.0 3.1 模板:Cite thesis
  4. 模板:Cite web
  5. 模板:Cite web
  6. 模板:Cite journal
  7. 模板:Cite web
  8. 模板:Cite web
  9. 模板:Cite web
  10. 模板:Cite web
  11. 模板:Cite web
  12. 模板:Cite news
  13. 13.0 13.1 模板:Cite journal
  14. 14.0 14.1 模板:Cite journal
  15. 模板:Cite web
  16. 模板:Cite web
  17. 模板:Cite web
  18. 模板:Cite web
  19.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20. 模板:Cite book
  21. 模板:Cite encyclopedia
  22. 模板:Cite book
  23. 模板:Cite web
  24. 模板:Cite thesis
  25. 25.0 25.1 模板:Cite journal
  26. 26.0 26.1 模板:Cite journal
  27. 27.0 27.1 模板:Cite web
  28. 模板:Cite journal
  29. 29.0 29.1 模板:Cite web
  30.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31. 模板:Cite news
  3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Korean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3. 模板:Cite web
  34. 模板:Cite web
  35. 模板:Cite web
  36. 模板:Cite web
  37. 模板:Cite web
  38. 模板:Cite journal
  39.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40.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41.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42.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43. 模板:Cite web
  44.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45. 模板:Cite web
  46.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47.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48. 模板:Cite web
  49. 模板:Cite web
  50. 模板:Cite web模板:Dead link
  51. 模板:Cite web
  52. 模板:Cite web
  53.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54. 模板:Cite web
  55. 模板:Cite web
  56. 模板:Cite news
  57. 模板:Cite web
  58. 模板:Cite news
  59.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60. 模板:Cite journal
  61. 模板:Cite web
  62. 62.0 62.1 62.2 模板:Cite web
  63. 模板:Cite web
  64. 模板:Cite journal
  65. 65.0 65.1 65.2 模板:Cite web
  66. 模板:Cite web
  67. 模板:Cite web
  68. 模板:Cite journal
  69. 模板:Cite web
  70. 模板:Cite book
  71. 模板:Cite news
  72. 模板:Cite book
  73. 模板:Cite book
  74. 模板:Cite web
  75. 75.0 75.1 模板:Cite web
  76. 76.0 76.1 76.2 76.3 76.4 模板:Cite web
  77. 模板:Cite book
  78. 78.0 78.1 模板:Cite web
  79. 模板:Cite journal
  80. 模板:Cite web
  81. 81.0 81.1 81.2 81.3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未定義名稱為 history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82. 模板:Cite news
  83. 模板:Cite web模板:Dead link
  84.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85.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86. 模板:Cite news
  87. 模板:Cite web
  88. 模板:Cite web
  89. 模板:Cite web
  90. 模板:Cite web
  91. 模板:Cite web
  92. 模板:Cite web
  93. 模板:Cite web
  94. 模板:Cite web
  95. 模板:Cite web
  96. 模板:Cite web
  97. 模板:Cite web
  98. 模板:Cite web
  99. 模板:Cite web
  100. 模板:Cite web
  101. 模板:Cite web
  102. 模板:Cite web
  103. 103.0 103.1 模板:Cite web
  104. 模板:Cite web
  105. 模板:Cite web
  106. 模板:Cite web
  107. 模板:Cite web
  108. 模板:Cite web
  109. 模板:Cite web
  110. 模板:Cite web
  111. 模板:Cite news
  112. 模板:Cite web
  113. 模板:Cite web
  114. 114.0 114.1 114.2 114.3 模板:Cite web
  115. 115.0 115.1 115.2 模板:Cite web
  116. 模板:Cite web
  117. 模板:Cite web
  118. 模板:Cite web
  119. 模板:Cite web
  120. 模板:Cite web
  121.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122. 模板:Cite web
  123. 模板:Cite web
  124. 模板:Cite news
  125. 模板:Cite web
  126. 模板:Cite news
  127.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128.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129. 模板:Cite press release
  130. 130.0 130.1 模板:Cite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