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先翔」:修訂間差異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已建立頁面,內容為 "'''廖先翔'''(1989年),男,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新北市議員候選人,新北市議員廖正良之子。 == 經歷 == 廖先翔廖做父…") |
無編輯摘要 |
||
第1行: | 第1行: | ||
'''廖先翔''' | '''廖先翔'''(1988年6月12日),男,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新北市議員候選人,新北市議員廖正良之子。 | ||
== 學歷 == | |||
* 汐止區崇德國小 | |||
* 時雨國中 | |||
* 松山高中 | |||
* 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 |||
* 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 | |||
== 經歷 == | == 經歷 == | ||
* 立法委員李彥秀青年諮議團團長 | |||
* 廖正良議員服務處執行長 | |||
廖先翔廖做父親廖正良助理的十年期間,為汐止區爭取樟樹實驗中學和多間托老托育中心。 | 廖先翔廖做父親廖正良助理的十年期間,為汐止區爭取樟樹實驗中學和多間托老托育中心。 | ||
新北市議員第10選區(金山、萬里、汐止),國民黨推出新北市議員廖正良兒子廖先翔接棒參選。 | 新北市議員第10選區(金山、萬里、汐止),國民黨推出新北市議員廖正良兒子廖先翔接棒參選。 | ||
== | == 政見 == | ||
選舉不擾民,承諾從選舉開始。落實「不用傳統廣告車」、「不放鞭炮及煙火」、「不辦傳統競選晚會」,期許做到「少 | |||
噪音多傾聽」,讓選舉回歸政見的訴求。 | |||
先翔有 10 年議員助理經驗,更是本選區中最年輕且唯一有理工背景的參選人,將以感性的思維、理性的作為,注 | |||
重務實效率,從根源解決問題,推動新北市朝「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目標邁進。我的政見如下: | |||
* 一、 鼓勵並協助創業,讓成為勞方或資方是一種選擇。唯有改善勞資階級的僵化,才能平衡勞資關係;唯有增加資方徵才的競爭力,才能相對提高勞方薪資與勞動條件。 | |||
* 二、 結合南港軟體園區,推動科技產業進駐汐止;輔導金山、萬里的農、漁業觀光升級,協助青年返鄉創業。 | |||
* 三、 翻轉長照思維,推動「樂齡」休閒活動社區化,營造銀髮族健康安居的生活。 | |||
* 四、 推動托育公共化,提升政府照顧幼兒的責任比重,讓托育與否成為家長的選擇而非無奈的決定,減輕家長經濟負擔。 | |||
* 五、 活化國有閒置土地,加入「共融」概念增加綠地與遊具,營造歡樂親子生活,創造足夠優質的運動環境,提升市民健康。 | |||
* 六、 推動交通「智慧號誌」政策,配合整體車流量,彈性調整號誌運作,讓行人安全、行車順暢。 | |||
* 七、 結合在地藝文團體,協辦藝文活動,讓市民生活在豐富的藝術裡,加深在地文化認同。 | |||
== 參考資料 == | == 參考資料 == | ||
== 外部連結 == | == 外部連結 == |
於 2018年11月26日 (一) 22:38 的修訂
廖先翔(1988年6月12日),男,中國國民黨籍政治人物,新北市議員候選人,新北市議員廖正良之子。
學歷
- 汐止區崇德國小
- 時雨國中
- 松山高中
- 元智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 政治大學行政管理碩士
經歷
- 立法委員李彥秀青年諮議團團長
- 廖正良議員服務處執行長
廖先翔廖做父親廖正良助理的十年期間,為汐止區爭取樟樹實驗中學和多間托老托育中心。
新北市議員第10選區(金山、萬里、汐止),國民黨推出新北市議員廖正良兒子廖先翔接棒參選。
政見
選舉不擾民,承諾從選舉開始。落實「不用傳統廣告車」、「不放鞭炮及煙火」、「不辦傳統競選晚會」,期許做到「少 噪音多傾聽」,讓選舉回歸政見的訴求。
先翔有 10 年議員助理經驗,更是本選區中最年輕且唯一有理工背景的參選人,將以感性的思維、理性的作為,注 重務實效率,從根源解決問題,推動新北市朝「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目標邁進。我的政見如下:
- 一、 鼓勵並協助創業,讓成為勞方或資方是一種選擇。唯有改善勞資階級的僵化,才能平衡勞資關係;唯有增加資方徵才的競爭力,才能相對提高勞方薪資與勞動條件。
- 二、 結合南港軟體園區,推動科技產業進駐汐止;輔導金山、萬里的農、漁業觀光升級,協助青年返鄉創業。
- 三、 翻轉長照思維,推動「樂齡」休閒活動社區化,營造銀髮族健康安居的生活。
- 四、 推動托育公共化,提升政府照顧幼兒的責任比重,讓托育與否成為家長的選擇而非無奈的決定,減輕家長經濟負擔。
- 五、 活化國有閒置土地,加入「共融」概念增加綠地與遊具,營造歡樂親子生活,創造足夠優質的運動環境,提升市民健康。
- 六、 推動交通「智慧號誌」政策,配合整體車流量,彈性調整號誌運作,讓行人安全、行車順暢。
- 七、 結合在地藝文團體,協辦藝文活動,讓市民生活在豐富的藝術裡,加深在地文化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