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黃武雄 的原始碼
←
黃武雄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管理員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scholar | image_name = | image_size = | image_alt = | image_caption = | honorific_prefix = Professor | name = 黃武雄 | honorific_suffix = 教授 | fullname = | other_names = | birth_date = {{birth date |1943|2|22|}} | birth_place = [[日屬台灣]][[新竹]] | death_date = | nationality = {{TWN}} | death_place = | era = | region = | school_tradition = | education = *美國 Rice Univ. 數學系博士(1971) *臺灣大學數學系(1966) *台中一中(1960) | main_interests = | notable_ideas = | major_works = | influences = | influenced = | workplaces = *臺灣大學數學系教授(1972-2011)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1972~1985) *中央研究院代理所長(1972~1973) *Michigan Wayne State Univ. Assistant Professor(1970~1973) }} '''黃武雄''' ({{Lang-en|Wu-Hsiung U. Huang}},{{bd|1943年 }}),台灣數學家、教育思想家、教育改革者、文化評論與社會運動者、作家,筆名鄭本、阿南、南耕等,本名仲昭。曾任台灣大學數學系教授(1972–2011),專業微分幾何。1970年代,為教育部編寫數學教材,實地試教高中數學,巡迴五十多所中學,討論數學教育。另進行大規模的農村調查,了解劇變中的台灣農村,累積草根經驗,同時在第二線支持台灣民主運動。1980-1990年代,提倡校園民主,籌備[[人本教育促進會]],著書立說,為人本主義奠定理論基礎。1990中期,發起民間教育改造運動,並倡議普設[[社區大學運動|社區大學]]。2000年之後,倡議闢設環島千里步道,涉足[[環境保護運動]]。同時持續筆耕,在思想、教育、數學與經濟哲學方面,研究出書及發表論文。 ==生平與學經歷== 黃武雄生於台灣[[新竹]],父籍嘉義朴子。父親[[黃集榮]]係[[台灣日治時期|日治時期]]知識份子,台北高等學校七年制(尋常科)畢業,進[[九州帝國大學]]修習[[德國文學]],於第四年祖父[[黃柔嚴]]命輟學回台。母親陳淑媛為日治時期代書陳招勝(妻盧氏)之女,受日治國民教育,並修習漢學。 1948年,黃武雄以本名黃仲昭入學,進[[豐原區|豐原]]瑞穗國小,後隨父母在西部平原南北遷徙,每年轉校一次。<ref>{{Cite web|title=我在大學讀書的日子─黃武雄老師訪談|url=https://yushihuang-tmitrail.org/2010/10/13/%e6%88%91%e5%9c%a8%e5%a4%a7%e5%ad%b8%e8%ae%80%e6%9b%b8%e7%9a%84%e6%97%a5%e5%ad%90%e2%94%80%e9%bb%83%e6%ad%a6%e9%9b%84%e8%80%81%e5%b8%ab%e8%a8%aa%e8%ab%87/|access-date=2021-08-06|date=2010-10-13|last=Ycforfbt|first=作者|work=黃武雄教授文集|language=zh-TW|archive-date=2021-08-06|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0806052407/https://yushihuang-tmitrail.org/2010/10/13/%e6%88%91%e5%9c%a8%e5%a4%a7%e5%ad%b8%e8%ae%80%e6%9b%b8%e7%9a%84%e6%97%a5%e5%ad%90%e2%94%80%e9%bb%83%e6%ad%a6%e9%9b%84%e8%80%81%e5%b8%ab%e8%a8%aa%e8%ab%87/|dead-url=no}}</ref>1954年在台中大同國小畢業,考入台中一中,1957直升高中部。1960年保送進台大數學系。1966年赴美國[[萊斯大學]]數學研究所;1968年至加州大學Berkeley分校隨[[陳省身]]、Kobayashi與Blaine Lawson做論文;1970年4月回萊斯大學取得Ph.D,旋即赴[[密西根]]Wayne州立大學任教兩年。 1972年回台,由[[中央研究院]]與台大合聘,分別於1975與1976升任研究員及正教授。1983-1984,至[[史丹佛大學]]訪問,並授課常微分方程。 1972–1973年間藉擔任中研院數學研究所代理所長之便,申請研究計畫,進行全省農村抽樣調查。1974-5年間,替[[中華民國教育部|教育部]]編寫高中數學實驗教材,要求借調至[[彰化高中]]實地試教一年。1984年辭去中研院職務。1999年因創辦永和社區大學自台大辦理退休,翌年又回台大兼任,繼續授課大域微分幾何、變分法、橢圓微分方程。2011年退休。 黃武雄已離婚。與吳貴美育一女年織;與蘇治芬育一子年詢。 ==社會互動== 黃武雄除經常獲得專業研究獎助之外,對於教育文化與文學藝術有廣泛的興趣,以散文見長,1982年獲中國時報文學/散文推薦獎。《童年與解放》一書列為1994年聯合報年度十大最佳書籍,所畫繪本《那裡有條界線》得1997年小太陽獎。1991年與友人成立里巷工作室,策劃拍攝影片《笑罷童年》,至全國各地巡迴展出,討論教育結構的關鍵問題,為1994年[[臺灣教育改革|410教改運動]]鋪路,該影片入選1993年世新年度十大紀錄片。 除著書之外,黃武雄一生寫過數百萬的評論文字,強調自由、理性、人類一家與多元文化,反對[[極權主義]]、[[民粹主義]]與[[種族歧視]]。主張[[參與式民主|參與式的民主]]、保護環境、尊重事實、知識解放,在這些基礎之上,爭取每一個體的自由,發展人的想像力與創造潛能,使人類的創造文明永續。在道德問題上,反對泛道德論調,強調善包含於真之中。 ==思想與研究== 思想方面,主張人對世界的了解必須是整體。除開利益的糾葛與爭奪之外,人對世界片面與斷裂的認識,是世界紛擾不休的根源。著有《童年與解放》、《學校在窗外》等書,論述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的潛能,更有參與世界的熱情,不因先天條件不同而異。準確的說,每一個孩子天生都有三項創造性特質:掌握整體特徵的能力,生之勇氣與沒有偏見。這些特質使每一個孩子都有無限發展的可能,除非它們受到壓抑。從這理論,黃武雄試圖揭露兒童如何學習語言的機制,並解決Noam Chomsky與Jean Paul Piaget兩家關於兒童語言學習的歷史爭論。他認為兒童係透過掌握語音發生時的整體情境,嘗試錯誤,了解字彙的涵義,亦即:用「整句/取代/試誤」的創造性學習,代替大人依賴「單字/文法/組合」的分析性學習。黃武雄釐清人的自然能力與文明能力。自然能力是每個人天生都擁有的,是人想像力與創造力的基礎。文明能力則植根於抽象。人的智商,檢測的只是抽象能力,不是人能力的全部。文明的特徵是抽象。抽象能力必須在文明社會中發展。 另一方面,黃武雄提出維生、互動與創造三項作為人類存在的根本趣向,以此詮釋人存在的意義與活著的動力;批判「維生肥大症」,指出在資源豐裕的社會,維生肥大症壓抑了人渴求互動與創造的存在趣向,這是社會與心理諸多問題的根源,也是教育從屬於經濟而變質的肇因。 === 教育理念 === 在台灣的教育實踐上,黃武雄著有《台灣教育的重建》、《教改中的左與右》、《教改怎麼辦?》、《教育四書》…等。主張釋放孩子的心智,並解除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權力關係,使得孩子基於前述天生擁有的(三項)創造性特質,得以自由發展,孩子對於知識的「創造性學習」,不應被大人慣性的「分析性學習」完全取代。在近著《教育四書》中、提出「起惑點」的概念,與「網路取材自學共學,教師退居諮詢員的角色」,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熱情,以取代沈悶無效率的傳統教學。 他主張學校教育必須而且「只須」做兩件事。1. 打開孩子的經驗世界;2. 發展其抽象能力。第三件事便是留白。 1994年所發動的410民間教改運動,提出;廣設高中大學、落實小班小校、推動教育現代化、制定教育基本法等四大訴求,就是為了從結構面上,為每一個孩子鋪陳有利的學習環境。 黃武雄釐清套裝知識與經驗知識。套裝知識是知識的骨架,經驗知識是血肉。人深入經驗知識才會發展出理性與批判思考,共同經營合理與符合人性的世界。但學校教育只著重套裝知識,在維生肥大的誘因下,藉由套裝知識把人分等分級分類,使知識工具化,使人的反思與自覺這重要的成分,從知識中抽離,這是世界紛擾不休的緣由。只有套裝知識的灌輸,沒有經驗知識的成長,造成人對知識普遍倦怠,亦發展不出內在一致的世界觀。他又指出十八世紀啟蒙時代,百科全書派認為知識普及可以增進人類福祉,但兩個世紀以來,壓迫與苦難仍然不斷,戰爭四起,屠殺的慘劇此起彼落,根本原因是十九世紀以來,普及的國民教育與中等教育,只傳授套裝知識,把知識工具化,未能在教育領域內深化經驗知識,培養獨立思考的個人。人云亦云的人民,看不到社會共同的福祉,容易被操控,讓集體意識膨脹,甚至附合獨裁者與民粹領袖的意志,帶來世界一次次深重的災難與浩刧。 === 研究專長 === 黃武雄數學研究的主要領域為微分幾何,他釐清cmc曲面(surface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的凸性問題,提出其上extremal domain的普遍意義,並證明凹狀區域如果存在則必然廣大,或延伸至邊界。在晚近的研究中,考慮cmc曲面上的變形域(deforming domains),引入分析方法,提出set-continuity的概念,找到Jacobi場的結構性分佈。同時,他在經濟哲學方面有三篇重要的長篇論文,連續刊登在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針對Kenneth Arrow理性公共選擇不可能的impossibility school,提出另類觀點,認為該學派論點的根本問題在於其架構已經先天的排除了singularity的存在性。他重建新的架構,不先天排除singularity,因而證明理性公共選擇並非數學的不可能。三篇論文分別深入Baigent, Chichilnisky與Arrow的主要論述,予以分析與批判,並建立容許理性公共選擇的新架構。 ==著作與專書== ====A 專業論文==== * A1. Huang, W.-H. (2014),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05082733/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355-013-0750-2 Singularity and Arrow’s Paradox]”,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vol. 42, No.3, 671-706.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01123545/https://dl.dropboxusercontent.com/u/16427145/Singularity%20and%20Arrow%27s%20Paradox%28SCW%29-WHH.2013.pdf 全文 pdf]) * A2. Huang, W.-H. (2009),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09023514/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355-008-0342-8 Is a Continuous Rational Social Aggregation Impossible on Continuum Spaces]?”,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vol. 32, No.4, 635-686.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0319160237/http://ntur.lib.ntu.edu.tw/bitstream/246246/154740/1/fulltext-WHH%20in%20SCW-vol32%5B1%5D.no4.pdf 全文pdf]) * A3. Huang, W.-H. (2004), “Is Proximity Preservation Rational in Social Choice Theory?”, Social Choice and Welfare, vol. 23, No.3, 315-332. (全文pdf) * A4. W. H. Huang & C. C. Lin (1998),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09022313/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s002050050074 Negatively Curved Sets on Surface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 Are Large]”, Archive of Rational Mechanics and Analysis 141: 105-116. (全文pdf) * A5. J. T. Chen and W. H. Huang (1982),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809024336/http://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2FBF01393817 Convexity of capillary surfaces in outer spaces]”, Inventiones Mathematicae 67: 253-259. * A6. Huang, W.-H. (1992), “Superharmonicity of Curvatures for Surfaces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 Pacific Journal of Mathematics 152: 291-318.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617080607/http://projecteuclid.org/euclid.pjm/1102636167 全文pdf]) * A7. Huang, W.-H. (1993), Boundedness of Surfaces of Constant Sign Mean Curvature and the Phragmen Lindelof Problem, Advances in Geometric Analysis and Continuum Mechanics, International Press, Cambridge, 116-123. * A8. Huang, W.-H. (1974), "Equivariant Method for Periodic Maps", Transaction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189: 175-183. * A9. Huang, W.-H and Lin, C. C(2020), Geometry of Jacobi fields on CMC hypersurfaces of Euclidean spaces, working paper. * A10. Huang, W.-H. (1994), Elliptic Solution Surfaces with Second Order Boundary Conditions,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1. Huang, W.-H. (2005), “Curvature Distribution and Maximum Principle of Curvatures on Elliptic Solution Surfaces”,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2. Huang, W.-H. (1983), “Level curves and minimal points of capillary surfaces over convex domains”,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cademia Sinica, Volume 11, Number 3, 1983. * A13. Huang, W.-H. (1977), “On the weak Riemannian degree of freedom”, 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cademia Sinica, Volume 5, Number 2, 1977. * A14. W. H. Huang & A.-N. WANG (2009), “Cantor’s Sets and Kids’ Circle Drawing”, Technical Report, NTU. * A15. Huang, W.-H. (1997), “Singularities in Social Choice Theory–Democracy Is Not Mathematically Unsound”, Technical Report, NTU. (全文pdf) * A16. 黃武雄 (2003),「[https://web.archive.org/web/20081010000319/http://www.alearn.org.tw/mag/doc/e000304.htm 教改怎麼辦?(下)-向上層部分滲透]」,教育研究月刊 106:頁70-89。 * A17. 黃武雄 (2003),「[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1004148/http://www.alearn.org.tw/mag/doc/e000303.htm#a0 教改怎麼辦?(中)-底層部分的改造]」,教育研究月刊 106:頁57-69。 * A18. 黃武雄 (2003),「[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10225809/http://www.alearn.org.tw/mag/doc/e000302.htm 教改怎麼辦?(上)-教改的架構與菁英思維]」,教育研究月刊 106:頁53-56。 * A19. 黃武雄 (2002),「獨立思考與主體經驗–比較通識教育與社區大學的理念」,教育研究月刊 100:頁32-45。 * A21. 黃武雄 (1989),「通識教育、科學教育與數學教育(上):理性的叛逆與解放」,通識教育季刊, n.1,2, p.1-17; 數學傳播季刊,第22卷第2期。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06133057/http://w3.math.sinica.edu.tw/math_media/d222/22204.pdf 全文pdf]) * A22. Wu-Hsiung U. Huang (1970), Integral formula in spheres, Ph.D. Thesis, Rice University. * A23. Wu-Hsiung U. Huang (1969), Minimal submanifolds in complex projective spaces, Ph.D. Thesis, Rice University. ====B 書籍==== * B1.《大域微分幾何》上、中、下三卷(2020初版),台大出版社。 * B2.《小樹的冬天》(2019初版),新迪出版社。 * B3.《學校在窗外》(初版2003;再版2007/三版2013/[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405233447/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4014 教改20周年紀念版 2013]),左岸文化;簡體中文版2009,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B4.《學校在窗外潮本》(2021網路時代版),左岸文化。 * B5.[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506171058/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about/%E7%AB%A5%E5%B9%B4%E8%88%87%E8%A7%A3%E6%94%BE.html?id=XndOAAAAIAAJ&redir_esc=y&hl=zh-TW 《童年與解放》(初版1994/1996),人本教育出版社];(簡體中文版2009),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4877 《童年與解放衍本》(2004/教改20周年紀念版 2013)] {{Wayback|url=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84877 |date=20210525132307 }},左岸文化。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1215152825/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002679 《台灣教育的重建》(初版1995/1997)],遠流出版社;(簡體中文版2011),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B7.[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504232042/http://www.math.sinica.edu.tw/math_media/d32/3218.pdf 《初等微分幾何講稿》](初版1978/1979/1980/1989/1993),人間文化事業;(重新出版2021),新迪出版社。 * B8.[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0720001702/http://hef.yam.org.tw/publish/02/down02_3.htm 《黑眼珠的困惑》(1995)],人本教育基金會。 * B9.【繪本】[https://readingbook0523.pixnet.net/blog/post/211128440-%E9%82%A3%E8%A3%A1%E6%9C%89%E6%A2%9D%E7%95%8C%E7%B7%9A 《那裡有條界線》(初版1997;國際版1998)] {{Wayback|url=https://readingbook0523.pixnet.net/blog/post/211128440-%E9%82%A3%E8%A3%A1%E6%9C%89%E6%A2%9D%E7%95%8C%E7%B7%9A |date=20210525132325 }},遠流出版社。 * B10.[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200940/http://findbook.tw/book/9789578991248/basic 《中西數學思想的比較》](初版1980;再版1993),萬人出版社/人間文化事業。 * B11.《如何教高中數學–改進中的數學教學》(1976),正中書局。 * B12.《老師我們去哪裡?–談中學數學》,人本教育基金會。 * B13.《木匠的兒子》(1987),聯經出版社。 * B14.《數學教室合輯》(1995),人本教育基金會。 ====C 研究計畫==== * C1. 定號均曲率曲面的成長問題,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95。 * C2. CMC曲面之穩定性及幾何行為,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93。 * C3. 橢圓方程解曲面的內部幾何與其二階邊界條件,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91。 * C4. Superharmonicity of curvature for surfaces of constant mean curvatures (橢圓方程自由邊界解的幾何形狀),臺北市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計畫,1985。 * C5. 台灣農村調查,中央研究院 & 農復會 (行政院農委會前身) 補助計畫,1973~1975。 * C6. On the curvature of piecewise Riemannian Manifolds, NSC, ROC math. Research center, research report, Vol. 5 (1977) * C7. The constant rank theorem in negatively curves space forms, NTU, Technical report (1992) ==外部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11931/http://www.tmitrail.org.tw/whunag/?page_id=37 黃武雄教授網站-學術研究]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330193931/http://www.tmitrail.org.tw/whunag/ 黃武雄教授網站] == 參考資料 == {{DEFAULTSORT:H}} [[Category:台灣數學家]] [[Category:臺灣教育改革運動者]]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Category: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Category:史丹佛大學教師]] [[Category:萊斯大學校友]]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校友]] [[Category:朴子人]] [[Category:黄姓|W]]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Bd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Infobox scholar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Lang-en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Wayback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黃武雄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