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林茂生 的原始碼
←
林茂生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管理員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subject_name = 林茂生 <br />Lin Mosei | image =Lin Mosei.jpg | image_size = 180px | image_caption = | birthdate = {{birth date|1887|10|30}} | birthplace = {{QING-1889}}[[福建臺灣省]][[臺南府]][[屏東]][[東港]] | death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47|3|11|1887|10|30}} | deathplace = {{ROC}}[[台灣省]][[臺北市]] | ethnicity = | occupation = 學者 | spouse = {{marriage|王采蘩|1917|1947}} | language = 臺語、日語、英語、德語 | children = [[林宗正]]、[[林宗義]]、[[林宗人]]、[[林宗和]]、[[林宗平]]、[[林詠梅]]、[[林宗光]] | relatives = [[林燕臣]](父)<br />[[郭寬]](母) |education={{JPN}}[[京都]][[同志社中學]] <br /> {{JPN}}[[京都]][[第三高等學校]] <br /> {{JPN}}[[東京帝國大學]]文學士<br /> {{USA}}[[哥倫比亞大學]]教育碩士<br /> {{USA}}[[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br />|era=[[20世紀哲學]]|research=[[臺灣哲學]] | module = {{Infobox Chinese|child=yes|hide=no | t = 林茂生 | s = 林茂生 | p = Lín Màoshēng | poj = Lîm Bō͘-seng}} }} [[File:Lin Mosei Ph.D.jpg|thumb|right|180px|林茂生於1929年11月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File:1946-12-26賴永祥與劉慶理在臺灣臺北市中山基督長老教會的婚禮 Wedding of Elder John Young-hsiang Lai and Ching-Li Liu in Taipei, TAIWAN.jpg|thumb|right|300px|1946年12月在臺北市中山[[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基督長老教會]]所舉行[[賴永祥]]與劉慶理的婚禮。林茂生與[[王育霖]]等賓客於兩個月後的[[二二八事件]]遭中國國民黨政權殺害;在[[臺灣白色恐怖時期]]被槍殺的有張國雄;被捕的有朱昭陽、朱華陽、楊廷謙、劉明等。]] '''林茂生'''({{Bd|1887年|10月30日|1947年|3月11日}}),字維屏,號耕南,外文拼音'''Lin Mosei'''。原籍[[大清帝國]][[福建台灣省]][[鳳山縣 (清治時期)]][[東港鎮 (台灣)|東港]],生於[[大清帝國]][[福建臺灣省]][[臺南府]],1916 年取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文學士(東洋哲學專攻),1929 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修習教育哲學),是[[台灣歷史|臺灣歷史]]上第一位取得[[東京帝大]]文學士和第二位取得哲學博士(第一位為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劉明電)、第一位留美博士。曾為[[哥倫比亞大學]]的河邊教堂(Riverside Church)彩色玻璃窗題寫「上帝是愛」漢文。<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CmEDBwAAQBAJ&pg=PA65 在那明亮的地方: 台灣民主地圖],第65頁,余杰,時報文化出版,2014-08-22</ref><ref>臺灣歷史人物與事件,第425頁,曹永和,國立空中大學,2002</ref>在臺擔任[[長榮中學]]教務主任、[[國立台南大學|臺南師範學校]]兼職、[[台北高等商業學校|臺北高等商業學校]](今[[台灣大學|臺灣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台南高等工業學校|臺南高等工業學校]](今[[成功大學]])教授、臺南商業專門學校任教。戰後協助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大學|臺灣大學]],自 1945 年 12 月,林茂生受聘為臺大教授,並以校務委員身分代理臺灣大學文學院院長處理院務。在擔任《[[臺灣民報]]》社長期間,民報社論多次批評[[陳儀]]所主持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1947 年 3 月 11 日,於[[二二八事件|二二八事件]]中,被[[中國國民黨]]武裝人員帶走秘密殺害。目前於[[臺南市私立長榮高級中學]]校內設有紀念館。 == 生平 == 林茂生出生自府城書香門第<ref>{{Cite web|url=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Lim/Lim,BSeng/biog/TRF.htm|title=林茂生博士文獻|accessdate=2018-01-10|author=賴永祥長老史料庫|date=|publisher=}}</ref> ,其父[[林燕臣]]為清帝[[光緒]]年間[[秀才]],母親郭寬則是[[舉人]]之女兒。自幼浸濡東西經典,亦習得一手好書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基督長老教會]]曾於1889 年聘請林燕臣為府城醫館(後為[[新樓醫院]])宣教師教漢文及[[臺語]],而得以接觸[[基督教]]。同年 9 月 11 日林燕臣由[[巴克禮]]牧師施洗入教,曾任臺南長老教中學教務長、太平境教會長老、[[高雄州]]東港教會牧師、基督長老教會臺灣大會議員、書記及議長、臺南神學院教授等。 林茂生 1908 年赴日留學,先後就讀[[京都]]同志社中學及京都[[舊制第三高等學校 (日本)|第三高等學校]]。1915 年擔任臺灣留學生團體「高砂青年會」首任會長(後更名為「東京臺灣青年會」),隔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專攻東洋哲學(東方哲學,主要是中國哲學),方向為「陽明學」([[王陽明]]學說),曾發表〈王陽明の良知說〉兩篇於《東亞研究》。學成歸國後任[[長榮中學|長老教中學]]教務主任並教授英文,1917 年與[[大清帝國|清]]閩浙水陸提督[[太子太保]][[王得祿]]後裔王采蘩結婚。王采蘩畢業自[[日本]][[岡山縣]]津山高等女學校,為第一位留日臺籍女學生,其兄王鍾麟則是臺灣文化協會理事及臺灣民眾黨中央常委。林茂生曾在 1924 年,臺灣文化協會於霧峰舉行的夏季學校教授「西洋文明史」、「倫理哲學」等課。 1920 年始任教於臺南商業專門學校。1927 年受[[台灣總督府|臺灣總督府]]派赴美深造,拜[[教育哲學]]家[[杜威]]及[[保羅·孟祿|孟祿]]門下,隔年獲[[美國]][[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碩士]]學位,再年獲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哲學博士學位,成為臺灣在美榮獲哲學博士之第一人。其博士論文《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Problems)研究臺灣自[[荷蘭]]統治時期至日本統治時期教育制度與教育理念的發展過程。1930 年,歸國任[[台北高等商業學校|臺北高等商業學校]]教授,1931 年始任[[台南高等工業學校|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教授[[德文]]、[[英文]],兼圖書館主任。1941 年獲得四等[[瑞寶章]]的敘勳。 1945 年 10 月 25 日,林茂生在臺北[[中山堂]]發表「慶祝臺灣光復」演說。同年應國民政府[[台北帝國大學|臺北帝國大學]]接收委員會主任委員[[羅宗洛]]之邀,出任接收委員,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臺北帝國大學被國府接收後暫名國立臺北大學,由五位原接收委員(羅宗洛、[[陸志鴻]]、[[馬廷英]]、[[杜聰明]]、林茂生)和一位[[陳儀]]代表(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處長)組成校務維持委員會,12 月行政核定[[國立臺灣大學]]校名,派羅宗洛任代理校長,身為校務委員的林茂生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先修班(原臺北帝國大學預科)主任,同時代理文學院院長職務。另被[[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聘為教員甄選委員會委員<ref>{{Cite book|url=https://www.worldcat.org/oclc/890605820|title=光復初期臺大校史研究(1945-1950)|last=李東華|first=|last2=|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year=2014|isbn=9789863500063|edition=|location=臺北|pages=|chapter=|oclc=890605820}}</ref> 。除了校務外,林茂生創辦《[[民報 (1945年)|民報]]》且擔任社長。11 月 18 日,林茂生在《民報》一版〈在日臺胞救濟辦法 今晚九時林茂生廣播〉中:「過去日本人壓迫我們剝削我們侮辱我們這是很明顯的事實,但是我們的態度,應當抱著憎其罪不憎其人的風度,......須取著『勿使母親哭』的態度才好。總之,我們要慎重說話,要慎重做事,這是我對同胞的一個希望。」<ref>{{Cite journal|title=在日臺胞救濟辦法 今晚九時林茂生廣播|author=林茂生|url=|journal=民報|issue=|doi=|others=|year=民國34年11月18日|volume=|page=|pmid=}}</ref>,騷亂不止。1947 年林茂生辭去[[国民参政会|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一職。二二八事變爆發,3月11日,林茂生遭兩名持槍穿[[中山裝]]者,稱是臺大校長有捎口信要他見陳儀,穿著睡衣自私宅挾帶,從此失蹤,估推為 3 月 11 至 16 日期間遭國府特務處決。據國府二二八事件調查委員楊亮功調查,[[陳儀]]當局卻沒有將大體交還家屬,<ref>{{Cite book|title=楊亮功先生年譜|last=楊亮功|first=|publisher=聯經|year=1988|isbn=|location=臺北|pages=353|at=|chapter=二二八事變奉命查辦之經過|quote=3月16日……我為這事去見陳公洽(陳儀),詢問林的被捕事,陳卻說林是因搞獨立運動被捕,並對我講了些林怎樣搞獨立運動的話。但並未答覆我處理林茂生的辦法。我回到監察使署辦公處後,再掛電話找陳公洽的顧問沈仲九,要他們慎重處理林茂生的案子,沈亦含糊答覆。後來才知道當我查問時,林已被處決了。}}</ref><ref>{{Cite journal|title=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author=蘇瑤崇|url=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7267331-200409-201003030052-201003030052-135-188|last=|date=2004-09-01|journal=國史館學術集刊|issue=4|doi=10.7058/BAH.200409.0135|others=|year=|volume=|page=|issn=1726-7331|pmid=|id=蘇崇瑤認為一些與託管主張無關的人,如王添灯、林茂生、陳炘、王育霖、林宗賢等人,並非主張託管,而是對「自治」抱著期待,希望進行改革,但反因「託管論」受到株連,被陳儀以「接近美國人」為由逮捕,下落不明,或遭通緝流亡,或牽連家人受難。在中央出兵鎮壓之後,「託管論」實已成為陳儀利用為整肅異己的藉口}}</ref><ref>{{Cite book|title=愛憎二二八|last=戴國煇|first=|last2=葉芸芸|publisher=遠流|year=1993|isbn=|location=臺北|pages=348|id=據戴國煇於〈愛憎二二八〉書中自述訪問吳濁流的說法稱,臺北有幾位年輕人,包括一位林本源家的某君,他們前赴美國駐臺領事館請願,推舉唯一能講流利外文的林茂生為代表,反而害了林茂生賠了命,另一位林某卻用大部分家產贖回一命。}}</ref><ref>{{Cite web|url=http://www.228.org.tw/228_overview_5.html|title=二二八事件介紹|accessdate=2018-01-10|author=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date=|publisher=|quote=陳儀呈報的〈辦理人犯姓名調查表〉誣指林茂生「陰謀叛亂,鼓動該校學生暴亂;強力接收臺灣大學;接近美國領事館,企圖由國際干涉,妄想臺灣獨立」。}}</ref>於 3 月 21 日改派林穆光接任臺大先修班主任,24 日正式通知林茂生不用兼任先修班主任,26 日起文學院公文則不再由代理文學院院長職務的林茂生校務委員簽收。[[中國統一聯盟]]主席[[戚嘉林]]稱,國府情報單位與[[蔣經國]]已經掌握林茂生與美駐台副領事[[葛超智]]接觸證據。<ref>{{cite web|url=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308000797-260306|title=兩岸史話-林茂生二二八之死|first=|last=中時電子報|website=中時電子報}}</ref> == 子女 == 林茂生共有九名子女,其中長男林宗正為醫學士,次男[[林宗義]]<ref>{{Cite news|url=https://www.nytimes.com/2010/09/07/health/07tlin.html|title=Tsung-yi Lin, 89, Dies; Psychiatrist With Global Approach|last=Carey|first=Benedict|date=2010-09-06|newspaper=The New York Times|accessdate=2018-02-08|language=en-US|issn=0362-4331}}</ref>是[[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士、[[東京大學]]醫學博士,為腦神經科學及精神醫學權威(1964 至 1969 年間執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衛生組織]]心理衛生項目,對精神分裂研究貢獻頗鉅)。幼子林宗光是美國德雷克大學歷史學教授,女林詠梅期盼蔡英文總統推動「[[台灣正名]]」。<ref>{{cite news|author=唐詩|title=專訪/林茂生女兒林詠梅建言蔡總統,盼推「台灣正名」|publisher=民報|url=https://tw.news.yahoo.com/-062909169.html|date=2017-2-28}}</ref> == 理論與主張 == === 前期陽明學說 === 林茂生 1912 年赴日東京帝國大學留學,受當時井上哲次郎等日哲開康德以降德國觀念論結合陽明學之風氣所熏陶,於 1916 年發表論文兩篇,以西哲笛卡爾與康德比較漢儒朱子與陽明學說,劃下臺灣哲學近代化的里程碑,甚早於中國當代新儒家代以新康德主義為儒家學說闡釋。而林茂生以康德思想為陽明學比較,提出陽明學偏重直觀、稍有獨斷的一元唯心論傾向外,也將陽明學良知說的道德主體界定於敬天、愛仁的中心思想<ref>{{Cite book|title=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last=黃崇修|first=|publisher=聯經|year=2016|isbn=|editor-last=洪子偉|location=臺北|pages=63-90|chapter=日本陽明學發展氛圍下的臺灣思想家林茂生}}</ref> 。 === 中後期杜威教育哲學 === 林茂生自日學成歸國後,擔任臺灣教育界要職,如臺南長老教中學、臺南師範學校等,旋即受總督府派任赴美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拜杜威與孟祿門下,受實用主義教育哲學影響。其博士論文,分析臺灣近代受日殖民下之公共教育,可端見受杜威等著作影響,指日本近代教育雖助長臺灣社會之進步,但應尊重啟發臺灣本身漢語文化的保留及其內在性,因此與當時日本殖民政府的皇民化政策有所扞格。受杜威教育哲學影響,林茂生就教育建構社群的主體性彰然若顯<ref>{{Cite book|title=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last=鄭喜恒|first=|publisher=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year=2019|isbn=|editor-last=洪子偉|editor2-last=鄧敦民|location=臺北|pages=|chapter=杜威的教育哲學與林茂生的哲學實踐}}</ref><ref>{{Cite journal|title=日治後期杜威教育思想在臺灣之引進與實踐|url=http://www.airitilibrary.com/Publication/alDetailedMesh?DocID=18144810-201103-201307190039-201307190039-145-193|last=祝若穎|date=2011-03-30|journal=當代教育研究季刊|issue=1|doi=10.6151/CERQ.2011.1901.04|volume=19|issn=1814-4810}}</ref><ref>{{Cite book|title=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last=祝若穎|first=|publisher=聯經|year=2016|isbn=|location=臺北|pages=91-118|chapter=臺灣哲學之軌跡─林茂生的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探究}}</ref>。 == 著作列表 == === 著作 === 本列表列出林茂生先生的著作<ref>{{Cite web|url=http://philo.programs.sinica.edu.tw|title=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accessdate=2018-03-03|author=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date=|work=|publisher=}}</ref><ref>{{Cite web|url=http://homepage.ntu.edu.tw/~philo/Taiwan/japan/japan.htm|title=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accessdate=2018-03-03|author=臺灣大學哲學系|date=|work=|publisher=}}</ref>: ==== 學位論文 ==== [[File:Lin Mosei Columbia PhD thesis.jpg|thumb|林茂生的哲學博士學位論文。]] * 1929 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Problems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博士論文](2000,《Public Education in Formosa under the Japanese Administration - A Historical and Analytical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Problems》。臺北,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林詠梅 譯,2000,《日本統治下臺灣的學校教育:其發展及有關文化之歷史分析與探討》。臺北:新自然主義 ,2004,《日本統治下の臺灣の學校教育:開發と文化問題の歴史分析》。東京都:拓殖大學海外事情研究所華僑研究)。臺羅版:古谷昇、陳燕南<ref>{{cite web|url=http://taigi.fhl.net/Limbouseng/old.html|title=台語信望愛 - 林茂生博士論文 : 前期文章索引|website=taigi.fhl.net}}</ref> ==== 篇章論文 ==== * 1908〈日本消息〉,《臺南教會報》,卷282,頁86-87 [1908年9月 ]。 * 1910〈盡忠到死〉,《臺南府城教會報》,卷305,頁64 [1910年8月]。 * 1911〈雪子救人〉,《臺南府城教會報》,卷317,頁68 [1911年8月]。 * 1912〈內地宗教界近聞〉,《臺南府城教會報》,卷326,頁8 [1912年5月]。 * 1914〈敬弔廖三仲君〉,《台灣教會報》,卷355,頁3 [1914年10月]。 * 1916〈王陽明の良知說〉(上),《東亞研究》,卷6號8,頁45-55(東京帝國大學,大正5年9月)。 * 1916〈忘れられたる應用問題の一部面〉,《教材研究》,卷14期12,頁32-36(大阪府師範學校々友會,大正5年12月1日)。 * 1917〈王陽明の良知說〉(下),《東亞研究》,卷6號11、12,頁56-72(東京帝國大學,大正6年1月)。 * 1924〈社會之進化及學校教育〉其一,《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3年8月14日]。 * 1924〈社會之進化及學校教育〉其二,《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3年8月16日]。 * 1924〈社會之進化及學校教育〉其三,《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3年8月17日]。 * 1924〈社會之進化及學校教育〉其四,《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3年8月19日]。 * 1924〈社會之進化及學校教育〉其五,《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3年8月21日]。 * 1924〈社會之進化及學校教育〉其六,《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3年8月24日]。 * 1924〈社會之進化及學校教育〉其七,《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3年8月25日]。 * 1924〈社會之進化及學校教育〉其八,《臺灣日日新報》[大正13年8月27日]。 * 1924〈「カント」の生涯〉,《輔仁》,號1,頁 12-14(臺南:長老教中學)。 * 1924〈戲齣:路得改教〉,《臺南府城教會報》,卷476,頁10 [1924年11月]。 * 1924〈戲齣:路得改教〉,《臺南府城教會報》,卷477,頁11 [1924年12月]。 * 1925〈本校創立四十週年之回顧〉,《輔仁》,號2,頁 1-6(臺南:長老教中學)。 * 1925〈故吳先生鏡秋弔詞〉,《臺灣教育》,號277,頁3-4 [大正14年7月1日]。 * 1925〈戲齣:路得改教〉,《臺南府城教會報》,卷478,頁10 [1925年1月]。 * 1925〈戲齣:路得改教〉,《臺南府城教會報》,卷479,頁14 [1925年2月]。 * 1928〈歲晩有感〉,《臺灣日日新報》,版4 [昭和3年2月18日]。 * 1929〈ウイネツカ案の批判的研究〉,《輔仁》,號6,頁 1-5(臺南長老教中學刊物)。 * 1930〈祝臺灣新民報發刊十週年〉,《臺灣新民報》,版16 [昭和5年7月16日]。 * 1931〈第四十五週年紀念日ヲ迎へて〉,《輔仁》,號8,頁 6-10。 * 1933〈基督教文明史觀〉,《臺灣教會公報》,卷574,頁9 [昭和8年1月]。 * 1933〈基督教文明史觀〉,《臺灣教會公報》,卷575,頁10 [昭和8年2月]。 * 1933〈基督教文明史觀〉,《臺灣教會公報》,卷577,頁8 [昭和8年4月]。 * 1933〈數念過去ê人〉,《臺灣教會公報》,卷577,頁10 [昭和8年4月]。 * 1933〈宗教心理學講座〉,《臺灣教會公報》,卷579,頁20-21 [昭和8年6月]。 * 1933〈基督教文明史觀〉,《臺灣教會公報》,卷580,頁10 [昭和8年7月]。 * 1933〈基督教文明史觀〉,《臺灣教會公報》,卷581,頁8 [昭和8年8月]。 * 1933〈宗教心理學講座〉,《臺灣教會公報》,卷582,頁3 [昭和8年9月]。 * 1933〈基督教文明史觀〉,《臺灣教會公報》,卷583,頁10 [昭和8年10月]。 * 1933〈新台灣話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84,頁10 [昭和8年11月]。 * 1933〈新台灣話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85,頁10 [昭和8年12月]。 * 1934〈新台灣話的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86,頁11 [昭和9年1月]。 * 1934〈新台灣話的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87,頁6 [昭和9年2月]。 * 1934〈新台灣話的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88,頁10 [昭和9年3月]。 * 1934〈新台灣話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89,頁9 [昭和9年4月]。 * 1934〈新台灣話的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90,頁9 [昭和9年5月]。 * 1934〈一切關係を 斷つ 林茂生氏語る〉,《臺灣日日新報》,版7 [昭和9年5月19日]。 * 1934〈斷一切關係〉,《臺灣日日新報》,版4 [昭和9年5月20日]。 * 1934〈新台灣話的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91,頁9 [昭和9年6月]。 * 1934〈新台灣話的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92,頁8 [昭和9年7月]。 * 1934〈新台灣話的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93,頁4 [昭和9年8月]。 * 1934〈新台灣話的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94,頁5 [昭和9年9月]。 * 1934〈新台灣話的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95,頁6 [昭和9年10月]。 * 1934〈新台灣話的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96,頁9 [昭和9年11月]。 * 1934〈附錄:英台俗語對照〉,《臺灣教會公報》,卷596,頁10 [昭和9年11月]。 * 1934〈新台灣話的陳列館〉,《臺灣教會公報》,卷597,頁9 [昭和9年12月]。 * 1935〈談話室〉,《臺灣婦人界》,頁63-65 [昭和10年5月10日]。 * 1937〈臺灣新民報創刊十週年賀詞〉,《臺灣新民報》,號322 [昭和12年7月16日]。 * 1944〈不可能より可能へ〉,《新建設》,頁9[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編,昭和19年3月1日]。 * 1944〈本島青年に寄す〉,《新建設》,頁15-16 [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編,昭和19年6月1日]。 * 1944/45〈國語の習熟を語る─林茂生與森田俊介對談〉,《臺灣新報》,頁4-8 。 * 1945〈祝詞〉,《前鋒》,期1 [民國34年10月25日]。 * 1945〈八月十五日以後〉,《前鋒》,期1 [民國34年10月25日]。 * 1945〈在日臺胞救濟辦法今晚九時林茂生廣播〉,《民報》[民國34年11月18日]。 * 1945〈臺灣文化之革命〉,《民報》,版2 [民國34年11月19日]。 === 二手文獻 === ==== 專書 ==== * 張炎憲、胡慧玲、黎澄貴,1996,《臺北都會二二八》。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 * 戴國煇、葉芸芸,1993,《愛憎二二八》。臺北:遠流。 * 李東華,2014,《光復初期臺大校史研究(1945-195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李筱峰,1996,〈林茂生‧陳炘和他們的時代〉。臺北:玉山社。 * 林淑芬(編),2003,〈桃源在何許:林茂生詩墨展導覽手冊〉。臺北:臺北市文化局。 * 羅福全,2003,《臺灣近代化百年への探索と林茂生》。東京:亞東親善協会。 * 臺南長榮高級中學,1991,《林茂生博士紀念專輯》。臺南:臺南長榮高級中學。 * 駒込武,2015,《世界史のなかの臺湾植民地支配 :臺南長老教中学校からの視座》。東京:岩波書店。 ==== 期刊文章 ==== * 三野和惠,2015,〈林茂生「基督教文明史観」(1932-3)を読む〉,《教育史フォーラム》,號10 ,頁65-84。 * 張妙娟,2004,〈臺灣教會公報:林茂生作品介紹〉,《臺灣風物》 期54,頁45-69。 * 黃崇修,2016,〈日本陽明學發展氛圍下的臺灣思想家林茂生〉,[[洪子偉]](編),《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頁63-90。臺北:聯經。 * 戚嘉林,2009,〈林茂生之死─解構臺獨史觀下的二二八〉,《海峽評論》,期219,頁58-62。 * 曹永洋,2002,〈林茂生與臺南府城〉。《臺南文化》,卷53,頁86-92。 * 李東華,2005,〈論陸志鴻治校風格與臺大文學院(1946.8~1948.5)〉,《臺大歷史學報》,期36,頁267-315。 * 李東華,2006,〈光復初期(1945-50)的民族情感與省籍衝突—從臺灣大學的接收改制做觀察〉,《臺大文史哲學報》,期65,頁183-221。 * 杜忠誥,2008,〈桃源在何許-林茂生書法初探〉,《中華書道》,期60,頁19-29。 * 林宗義,1996,〈我的父親林茂生〉,《島嶼愛戀》,頁5。臺北:玉山社。 * 林惠萱,2008,〈臺灣教育史 臺灣第一位哲學博士:林茂生〉,《人本教育札記》,5月號,頁110-111。 * 王昭文,2009,〈開明的基督徒教育家―林茂生〉,《新使者》,期114,頁52-55。 * 祝若穎,2011,〈日治後期杜威教育思想在臺灣之引進與實踐〉,《當代教育研究季刊》,卷19期1,頁145-193。 * 祝若穎,2016,〈臺灣哲學之軌跡─林茂生的西方近代教育思想之探究〉,洪子偉(編),《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頁91-118。臺北:聯經。 * 羅福全(著),張良澤(譯),2003,〈臺灣近代百年之探索與林茂生〉,《臺灣文學評論》,期3,頁146-57。 * 羅福全,2003,〈臺湾近代化百年への探索と林茂生(抜粋)〉,《アジアレポート》,卷40號344,頁21-24。 * 莊惠惇,2000,〈二二八受難的教育家林茂生〉,《臺北人物誌》,冊2,頁12。臺北:臺北市政府。 * 蘇瑤崇,2004,〈葛超智(George H. Kerr)、託管論與二二八事件之關係〉,《國史館學術集刊》,期4,頁46-47。 * 鄭加泰,1994,〈在長榮中學的林茂生〉,《新使者》,期24,頁29-33。 * 鄭喜恒,2019,〈杜威的教育哲學與林茂生的哲學實踐〉,洪子偉、鄧敦民(編),《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錢慶安,1983,〈靑山碧海長存一紀念臺灣思想家林茂生〉,《臺灣近代人物集(一)》。臺灣北:玉山社。 * 陳慈美,2006,〈臺灣環境倫理的建構─從林茂生、蔣渭水、原住民、李奧波〉,《當代雜誌》,期226,頁42-55。 * 駒込武、李明芳,2003,〈臺南長老教中學神社參拜問題─踏繪式的權力型態〉,《中外文學》,卷31期10,頁43-80。 * 黃彰健,2004,〈林茂生之死考〉,《歷史月刊》,期193,頁135-146。 ==== 學位論文 ==== * 楊正堂,2004,《林茂生文化理念與教育實踐》。花蓮: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王昭文,2009,《日治時期臺灣基督徒知識分子與社會運動(1920-1930 年代)》。臺南: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學位論文。 * 陳美伶,1994,《林茂生文教活動之研究(1887-194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 * 黃淑英,2005,《民報與戰後初期的臺灣》。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 研討會論文 ==== * 張妙娟,2002,〈臺灣教會公報中林茂生作品之介紹〉,《殖民地教育、日本留學與臺灣社會─紀念林茂生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日本同志社大學。 * 森川真規雄,2002,〈傳統的延續:臺灣人留學生、同志社與文化傳統〉,《殖民地教育、日本留學與臺灣社會─紀念林茂生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日本同志社大學。 * 河口充勇,2002,〈從殖民地精英到臺灣的中產階級:同志社大學校友會臺灣支部的五十年〉,《殖民地教育、日本留學與臺灣社會─紀念林茂生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日本同志社大學。 * 蔡有義,2002,〈戰前日本留學與地方精英網絡:以同志社臺灣校友為例 同志社臺灣校友的姻親網絡〉,《殖民地教育、日本留學與臺灣社會─紀念林茂生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日本同志社大學。 * 逄軍,2002,〈日本留學與周邊的認同:以新臺灣人的生活史為例〉,《殖民地教育、日本留學與臺灣社會─紀念林茂生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日本同志社大學。 * 阪口直樹,2002,〈周再賜與臺灣留學生〉,《殖民地教育、日本留學與臺灣社會─紀念林茂生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日本同志社大學。 * 陳其南,2002,〈日據臺灣殖民現代性的建立〉,《殖民地教育、日本留學與臺灣社會─紀念林茂生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日本同志社大學。 * 駒込武,2002,〈林茂生和臺南長老教中學〉,《殖民地教育、日本留學與臺灣社會─紀念林茂生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日本同志社大學。 * 駒込武,2002,〈林茂生與殖民地式的近代:殖民地教育與近代教育之間〉,《殖民主義與現代性的再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視聽資料 ==== * 公共電視,2004,〈傅斯年‧林茂生‧尹仲容〉,《臺灣百年人物誌》,季2。臺北:公共電視。 * 國立空中大學,2002,〈第30講:林茂生─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菁英〉,《臺灣歷史人物與事件》。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 國立教育資料館,2006,〈臺灣歷史人物與事件〉。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 參考文獻 == <references /> == 參見 == * 長榮高級中學,《[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1117151459/http://www.cjshs.tn.edu.tw/vr/07.htm 林茂生紀念館簡介]》。 * *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http://philo.programs.sinica.edu.tw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 * 臺灣大學哲學系,《[http://homepage.ntu.edu.tw/~philo/Taiwan/japan/japan.htm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 *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典藏臺灣」數位典藏計畫,《[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4/b3/03.html 林茂生書法匾額 賀體仁分院]》(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建置,埔里長老教會「謝緯紀念青年營地」賴貫一牧師所有)。 * * 臺灣清華大學「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http://sc.lib.nthu.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R80dK8/search?q=kwc%3D%22%E6%9E%97%E8%8C%82%E7%94%9F%22 <nowiki>臺灣文化協會 霧峰夏季學校 林茂生教授「西洋文明史」、「倫理哲學」等課 [1924 年7、8 月] 材料</nowiki>]》(葉榮鐘家屬捐贈)。 *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search/search_detail.jsp?xmlId=0000079686 高再祝與林茂生、高再得等合影]》。 * *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臺灣史檔案資源系統,《[http://tais.ith.sinica.edu.tw/sinicafrsFront/search/search_detail.jsp?xmlId=0000079633 林茂生與王采蘩結婚式]》。 *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臺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http://pojbh.lib.ntnu.edu.tw/script/artical-dtap.htm 林茂生發表於「臺南府城教會報」、「臺灣教會報」、「臺灣教會公報」等著作]》。 * * 賴永祥長老史料庫,《[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c/Lim/Lim,BSeng/biog/TRF.htm 林茂生博士文獻]》。 * *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http://the.nmth.gov.tw/nmth/zh-TW/Item/GetSpecialDetail/dc4504ad-6483-4c99-9f80-6ab966acb925?exhibitionId=cb023922-dac6-479e-ba8c-0078b8ae86a4 林茂生參與臺大校務會議紀錄與簽名]〉,《228.七O:我們的二二八特展 2016/11/29-2017/05/21》。 * * 李筱峰,〈[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201075427/https://www.jimlee.org.tw/politics_detail.php?articleSN=8910 台灣哲人的悲劇─林茂生博士紀念館開幕感言]〉(2004年4月7日刊於自由時報),《李筱峰個人網站》。 * * 張肇烜,〈[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6057 在二二八中消逝的臺灣第一位留美博士:林茂生]〉,《想想論壇》[2017-02-21]。 * * 民視臺灣演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HnXpTjT9-I 第一留美博士 林茂生]》 [2017-07-23]。 == 相關條 == *[[二二八事件]] *[[臺南市私立長榮高級中學|長榮中學校]] *[[臺灣民報]] *[[民報 (1945年)|民報]] *[[臺灣文化協會]] *[[臺灣哲學]] {{中華民國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DEFAULTSORT:L林}} [[Category:林姓|M茂生]] [[Category:台南市人]] [[Category:台灣清治時期人物]] [[Category:台灣日治時期學者]] [[Category:台南市私立長榮中學校友]] [[Category:東京大學校友]] [[Category: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校友|L]] [[Category:二二八事件受難者]] [[Category:被國民政府處決的台灣人]] [[Category:京都大學校友]]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Category:國立成功大學教授]] [[Category: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Category:臺灣新教徒|L]] [[Category:台灣地方志先賢]] [[Category:台灣白話字作家]] [[Category:台灣思想家]] [[Category:台灣哲學家]] [[Category:臺灣日治時期哲學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Bd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中華民國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林茂生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