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招名威 的原始碼
←
招名威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管理員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多個問題| {{advert|time=2019-01-12T08:58:59+00:00}} {{coi|time=2019-01-12T08:58:59+00:00}} {{autobiography|time=2018-06-05T11:04:33+00:00}} }} {{學術研究工作者 | 姓名 = 招名威 (Ming-Wei Chao) | 圖像 = | 圖像大小 = | 圖像說明 = | 職務 = | 時期 = | 性別 = 男性 | 原名 = | 異名 = | 筆名 = | 字 = | 號 = | 國籍 = {{ROC}} | 籍貫 = {{HKG}} | 出生 = {{birth date and age|1979|09|09}} | 出生地點 = | 逝世 = | 逝世地點 = | 居處 = | 紀念建築 = | 職業 = [[中原大學]]副教授 | 種族 = | 語言 = 中文、英文、廣東話 | 政黨 = | 宗教信仰 = | 父母 = | 配偶 = | 子女 = | 親屬 = | 研究領域 = [[毒理學]]、自由基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神經病理 | 機構 = | 學歷 =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學士(2002年) *羅格斯大學博士(2009年) | 經歷 = *麻省理工學院博士後研究員(2009年-2012年) *美國毒理學專家(2017年-至今) *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副教授(2018年-至今) *中原大學奈米科技中心副主任(2013年-至今) *肽研生醫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顧問(2017年-至今) *中原大學教務處科學與人文教育發展中心主任(2016年-2017年) | 作品 = | 獎項 = | 受影響於 = | 施影響於 = | 官方網站 = {{URL|https://www.ctlab501.com/}} | 簽名 = }} '''招名威'''{{BD|1979年|9月9日}},[[美國]][[毒理學]]專家<ref>{{Cite news|url=http://www.fingermedia.tw/?p=551156|title=招名威教授榮獲美國毒理學委員會毒理學家認證殊榮|date=2017-12-01|newspaper=指傳媒 Fingermedia|accessdate=2018-06-06|language=zh-TW}}</ref><ref>{{Cite news|url=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156662|title=〈北部〉中原助理教授 獲美國毒理學家資格認證 - 地方 - 自由時報電子報|accessdate=2018-06-06}}</ref><ref>{{Cite news|url=http://www.taiwanhot.net/?p=522583|title=招名威教授獲毒理學家頭銜 認證資格嚴篩台灣僅有4人 台灣好新聞 TaiwanHot.net|author=|date=|work=|newspaper=台灣好新聞 TaiwanHot.net|accessdate=2018-06-06|language=zh-TW}}</ref>,[[台北]]人,現任於[[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副教授<ref>{{Cite web|url=http://uip.cycu.edu.tw/UIPWeb/wSite/sp?xdUrl=cycu/ApBlock/TeacherData.jsp&idCode=12250&mp=3500&ctNode=12700&idPath=12681_12697_12700|title=教師|accessdate=2018-06-06|date=2012-01-11|last=生物科技學系|work=uip.cycu.edu.tw|language=zh-TW}}</ref><ref>{{Cite web|url=https://www.ctlab501.com/|title=中原大學分子調控細胞毒理暨神經病理核心研究室|accessdate=2018-06-06|work=中原大學分子調控細胞毒理暨神經病理核心研究室|language=en}}</ref>及[[中原大學]]奈米科技中心副主任<ref>{{Cite web|url=http://nano.cycu.edu.tw/wSite/sp?xdUrl=cycu/ApBlock/TeacherData.jsp&idCode=12250&mp=3600&ctNode=12736&idPath=|title=教師|accessdate=2018-06-06|date=2012-01-11|last=系統使用者|work=nano.cycu.edu.tw|language=zh-TW}}</ref>。 ==生平== 2002年[[國立臺灣大學|國立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畢業,2004年赴美[[罗格斯大学|羅格斯大學]]藥學院毒理所直攻博士學位,在Marion Gordon實驗室完成其畢業論文<ref>{{Cite web|url=https://rucore.libraries.rutgers.edu/rutgers-lib/26244/PDF/1/play/|title=Diesel Exhaust Particles Alter Endothelial Tube Permeability|accessdate=|author=MING-WEI CHAO|date=|publisher=}}</ref>,並在2009年成為[[麻省理工学院|麻省理工學院]]生物工程系博士後研究員,執行科研計畫於美國科學院院士Gerald Wogan實驗室<ref>{{Cite web|url=http://web.mit.edu/gnwlab/people/chao.htm|title=Gerald N. Wogan, Ph.D. MIT|accessdate=2018-06-06|work=web.mit.edu}}</ref>。返臺後任教於[[中原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至今,現職為副教授及[[中原大學]]奈米科技中心副主任,並於2017年11月獲得美國毒理學專家認證(Diplomate of American Board of Toxicologist)正式成為美國毒理學專家<ref>{{Cite news|url=https://www.epochtimes.com.tw/n233895/PM2%E3%80%825%E8%87%B4%E7%97%85%E6%A9%9F%E8%BD%89%E8%88%87%E9%A3%9F%E5%AE%89%E9%A2%A8%E9%9A%AA%E8%A9%95%E4%BC%B0-%C2%A0%E6%8B%9B%E5%90%8D%E5%A8%81%E7%8D%B2%E7%BE%8E%E5%9C%8B%E6%AF%92%E7%90%86%E5%AD%B8%E5%AE%B6%E8%AA%8D%E8%AD%89-.html|title=PM2.5致病機轉與食安風險評估 招名威獲美國毒理學家認證 台灣大紀元|author=|date=|work=|newspaper=台灣大紀元|accessdate=2018-06-06}}</ref>並於當年與合夥人創辦[https://www.redoxmedicare.com/ 肽研生醫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顧問一職<ref>{{Cite web|title=肽研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 關於我們|url=https://www.redoxmedicare.com/aboutus.html|work=www.redoxmedicare.com|accessdate=2019-03-27}}</ref>。 == 簡介 == 招名威團隊為了改善探討空污的體外實驗模式不符合人體肺部以及心血管立體結構的事實,也盡可能免去非必要的動物犧牲,因此,建立了一個可靠且多用途的“體外3D心血管細胞模型,著眼探討PM<sub>2.5</sub>懸浮微粒子對血管內皮細胞、免疫細胞通透性的影響與機制,然而要如何有效降低此PM<sub>2.5</sub>與肺粘膜上皮細胞和血管內皮細胞互動,並降低其進入人體血液循環造成心血管病變是科研的主要目標<ref>{{Cite journal|title=Diesel exhaust particle exposure causes redistribution of endothelial tube VE-cadherin|url=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0483X10005007|date=2011-01-11|journal=Toxicology|issue=1-3|doi=10.1016/j.tox.2010.09.011|volume=279|pages=73–84|language=en|issn=0300-483X}}</ref><ref>{{Cite journal|title=DEP induction of ROS in capillary-like endothelial tubes leads to VEGF-A expression|url=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0483X12001096|date=2012-07-16|journal=Toxicology|issue=1-3|doi=10.1016/j.tox.2012.03.009|volume=297|pages=34–46|language=en|issn=0300-483X}}</ref>。 目前研究團隊主要著眼在建立對抗PM<sub>2.5</sub>毒害的分子機制、退化性神經疾病以及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與應對策略<ref>{{Cite web|url=https://www.ctlab501.com/|title=中原大學分子調控細胞毒理暨神經病理核心研究室|accessdate=2018-06-06|work=中原大學分子調控細胞毒理暨神經病理核心研究室|language=en}}</ref>,以建立GSH([[谷胱甘肽|穀胱甘肽]])飲食法<ref>{{Cite journal|title=PotentIn VitroProtection Against PM2.5-Caused ROS Generation and Vascular Permeability by Long-Term Pretreatment withGanoderma tsugae|url=https://www.worldscientific.com/doi/abs/10.1142/S0192415X16500208?url_ver=Z39.88-2003&rfr_id=ori:rid:crossref.org&rfr_dat=cr_pub=pubmed&|last=Tseng|first=Chia-Yi|last2=Chung|first2=Meng-Chi|date=2016-01|journal=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issue=02|doi=10.1142/s0192415x16500208|volume=44|pages=355–376|language=en-US|issn=0192-415X|last3=Wang|first3=Jhih-Syuan|last4=Chang|first4=Yu-Jung|last5=Chang|first5=Jing-Fen|last6=Lin|first6=Chin-Hung|last7=Hseu|first7=Ruey-Shyang|last8=Chao|first8=Ming-Wei}}</ref>,宣導民眾透過日常飲食攝取GSH,使其在體內迅速吸收轉換成細胞組織內所需要的抗氧化酵素,可增加自身的抗氧化能力,也直接降低PM<sub>2.5</sub>進入人體的機率。 2019年時於[[時報文化]]出版有《[https://bookstore.emome.net/Searchs/finish/keyword:%E6%99%82%E5%A0%B1%E5%87%BA%E7%89%88 對抗pm2.5的食踐術]》一書。 == 參考文獻 == <references />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Z}} [[Category:毒理學家]] [[Category:中原大學教授]] [[Category:招姓|M]] [[Category: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校友]] [[Category:羅格斯大學校友]] [[Category:台北市人]] [[Category:美國生物化學家]] [[Category:台灣生物化學家]] {{catimprove|time=2018-06-05T10:20:39+00:00}}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Authority control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BD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atimprov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多個問題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學術研究工作者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招名威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