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尉天驄 的原始碼
←
尉天驄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管理員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cent death|2019-12-17}} {{Unreferenced|time=2017-07-02T02:30:19+00:00}}'''尉天驄'''({{bd|1935年|1月24日|2019年|12月17日}}),原籍[[江蘇省]][[碭山縣]],作家、文學評論家,1949年起定居臺灣,[[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政治大學中文系所教授,退休後仍於該校中文研究所、臺灣文學研究所兼課。曾任《[[筆匯]]》月刊、《[[文學季刊 (1966年)|文學季刊]]》、《中國論壇》等刊物主編。 == 生平 == 1970年代,尉天驄提倡[[寫實文學]],主張文學應該面對生活,面對社會,並反映社會各階層人民,對於辦雜誌十分熱衷;影響1950年代至1980年代頗多。1972年,他和[[唐文標]]於《文季》展開對以現代詩為主的現代派作品批判,引發唐文標事件。1977年8月,在臺灣鄉土文學論戰中,尉天驄與[[陳映真]]、[[王禎和]]等首當其衝,受到親國民黨文人[[余光中]]、[[彭歌]]等的批評和攻擊。事後,他編輯了一本《鄉土文學討論集》(1978),請[[胡秋原]]寫序,共收錄了雙方七十四篇文章,是研究臺灣[[鄉土文學]]的重要參考資料。寫作文類以文學評論、雜文隨筆為主,亦有短篇小說。為文,肯定人的尊嚴、對各種形式之專制獨裁,批判不遺於力。 尉天驄的姑丈為政治理論家[[任卓宣]],已過世的妻子[[孫桂芝]]為聲樂家、畫家,其子[[尉任之]]亦為作家。 == 作品 == 論著 *《文學扎記》(1971,新風出版社) *《路不是一個人走出來的》、《民族與鄉土》(1979,香港縱橫出版社/1979,臺灣慧龍出版社) 小說集 *《到梵林墩去的人》(1970,大林書局) 散文集 *《棗與石榴》(2006,印刻出版社) *《回首我們的時代》(2011,印刻出版社) 雜文集 *《天窗集》(1976,藍燈出版社) *《眾神》(1976,遠行出版社) *《理想的追尋》(1985,新地出版社) *《荊棘中的探索》(1985,新地出版社) == 外部連結 == *[http://lit.ncl.edu.tw/hypage.cgi?hyqstr=aiipmmjgddeggkiohchggjhkfpkiihjgjejiikfujfjkidkhifjnhrkhihkieqjnjcjmeijjjgjjhrjoiggsfdflijgseijliqjgipjkfpfuikjuipjkerjrilkjerjrilkjerkhjhjterkjipkferkgjekohrgifegkfeghfdghfhggfcggfjgkfdgjeqjujhkjeikijlkiiljjfpggfdgffjgffdfsgdfsfcgffdfljfjliojgijgsfeflhfhogggsffghfhghfeggfegkfdgffdgmfhggfg 國家圖書館-當代文學史料系統]{{dead link|date=2017年12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 [[Category:台灣作家|Y尉]] [[Category:文學評論家|Y尉]] [[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教授|Y尉]] [[Category:國立政治大學校友|Y尉]] [[Category:臺北市立成功高級中學校友|Y尉]] [[Category:碭山人|Y尉]] [[Category:尉姓|T]]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Bd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Dead 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Recent death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Unreferenced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尉天驄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