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孫德培 的原始碼
←
孫德培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管理員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孫德培'''({{bd|1936年||卒年不詳||}}),[[台灣]]1950年代[[校園]][[幫派]]「'''中和幫'''」的成立者,該校園幫派被視為是台灣著名幫派[[竹聯幫]]的前身,孫德培與中和幫在許多竹聯幫的相關書籍及媒體被多次提及。<ref>黑幫大佬陳啟禮與竹聯幫的故事,南都周刊,2007/11/16</ref><ref name="books3">台灣黑社會內幕,王建民/著,新華出版社,2002</ref><ref name="books2">竹聯:我在江湖的回憶,柳茂川/著,大是文化出版社,2020/02</ref> 依據竹聯幫成員「白狼」[[張安樂]]於媒體採訪時曾表示,[[清末]]時期[[革命黨]]人[[孫武 (民國)|孫武]]為孫德培的叔公,孫德培為其家族後人。<ref name="news1">[https://www.guancha.cn/ZhangAnLe/2016_12_06_382992.shtml?s=fwckhfbt 白狼張安樂:三個湖南人"消滅"了國民黨],觀察者網,2016/12/06</ref> 孫德培於1955年間因殺人案入獄七年而導致中和幫解散,中和幫成員於1956年6月間解散重組為「竹林聯盟」之後成為中和幫的延續。孫德培於1960年代出獄後並未回到竹聯幫之中,早年竹聯幫老成員依舊尊崇孫德培為老大,在聚會上依舊會為孫德培留下一席座位。<ref name="news1" /><ref name="books2" /> ==中和幫== ===創幫背景=== 1953年以時年17歲的孫德培為首集結十幾名中[[學生]]成立[[校園]][[幫派]]「中和幫」<ref name="weekly1">聯合月刊第36-41期,聯合月刊雜誌社,1984</ref>,成員多半來自[[台北縣]][[中和區|中和鄉]]、[[永和區|永和鎮]]兩地,由年齡12至18歲的少年及青少年校園學生所組成,成立宗旨是為對抗因[[省籍問題]]所衍生的鬥爭,並且凝聚時常被[[本省人]]學生所欺壓的[[外省人]]學生所組成的團體。中和幫成員主要在[[螢橋]]至[[秀朗]]與永和的交接處一帶的攤販街活動,以向攤販索取保護費為經費,並且時常與鄰近的「古亭幫」發生衝突。<ref name="books1">台灣黑社會揭密,劉峰、沈默/著,世界知識出版社,1989</ref><ref name="video1">黑白邊緣:台灣幫派浮沉錄,鳳凰衛視,2011</ref> ===周天送血案=== 1955年間,中和幫成員陳德賢在[[古亭區]]舊街里一帶遭到古亭幫份子毆辱而懷恨在心,於9月10日邀集同幫成員李振家、唐伯龍、耿寶輝等人前往該地尋仇,經過[[強恕中學]]附近時,遇到古亭幫份子並再次慘遭對方毆打,李振家所攜帶的刀械也遭到古亭幫份子周天送所奪取<ref name="news2">殺死周天送案 十二太保判處重刑,民聲日報,1958/01/01</ref>。 翌日9月11日,以中和幫老大孫德培為首集結中和幫成員在[[台北縣]][[中和鄉]]白宮[[撞球|彈子]]房,共謀殺害古亭幫份子周天送等人,並且再集結同是中和幫份子潘世明、劉長標、周德新、吳正、賴照男、許萬根等人,並且持有[[武士刀]]、[[砍刀]]、牛肉刀、鐵棍等刀械,共計十人前往[[古亭區]]尋仇。行經[[台北市]][[古亭區]]同安街時發現周天送等人,眾人一聲呼喊便蜂擁而上展開圍毆,周天送遭砍傷一路逃亡至古亭區南昌街二段蔡龍國診所內求救,終究因割斷動脈失血過多而亡<ref name="news2" />,引起宣染大波,媒體稱之為「南昌街周天送血案」。孫德培與中和幫一行人遭台北縣警察局追緝逮捕,並且遭到逮捕入獄七年<ref name="news1" />,也導致中和幫成員因此形成派系造成分裂。 ===幫派解散=== 同年間,中和幫成員「小潘」潘世明率先出走,於水源路一帶組成「萬字幫」<ref name="books1" />。翌年1956年3月間,同是幫內成員「訓吾」沈信吾離開中和幫,於[[公館]]泰順街一帶成立「[[三環幫 (台北)|三環幫]]」<ref name="books2" /><ref name="books1" /><ref name="video1" /><ref>竹聯幫與台灣黑社會,陳長風/著,檔案出版社,1988</ref>。 同年6月間,以中和幫成員[[趙寧 (竹聯幫)|趙寧]]為首,聚集中和幫殘餘成員於永和鎮中正橋附近的竹林路,將中和幫解散重組為「竹林聯盟」,自此竹林聯盟成為中和幫的延續,往後簡稱為「[[竹聯幫]]」<ref name="video1" /><ref>竹聯當興衰始末,陳長風/著,薪火雜誌社,1986</ref>。 ===潘世明與沈信吾=== 中和幫成員「小潘」潘世明與「訓吾」沈信吾,分別成立「萬字幫」與「[[三環幫]]」而知名於當代,但自1960年代開始不同的媒體卻有不同的名字寫法,可能為當時代的媒體記事多來自口述,又或者幫派成員多半使用假名,而使得媒體的第一手消息往往未經嚴謹考究且有待商確,導致可能長時間流傳錯誤資訊。例如媒體曾經寫作「潘式明」<ref name="news2" />、「潘世明」<ref name="books3" /><ref name="books1" />、「潘世銘」<ref name="books2" />;「湛洲吾」<ref name="books3" /><ref name="books1" />、「湛訓吾」、「諶訓吾」<ref name="weekly1" />等等。 {{quote|摘自[[竹聯幫]]元老「灰鴨」柳茂川於2020年出版的回憶錄《竹聯:我在江湖的回憶》公開的序言內容:「網路上介紹三環幫,把當時的創幫老大沈信吾(訓吾),竟然錯誤理解為「湛洲吾」。信吾是學生幫派時期的重要人物,我們是熟識的朋友,對這位重量級的知名人物,姓名也能錯成如此,其他的就不用多言了」}} 雖然可能也有作者為保護當事人而使用假名創作的考慮,但也從該書籍內容可得知媒體長久以來流傳的錯誤資訊,在這部回憶錄之中可明確得到修正。 ==參考資料== {{reflist}} [[Category:竹聯幫成員]] [[Category:台灣謀殺犯]] [[Category:台灣外省人]] [[Category:孫姓]]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Bd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Quot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孫德培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