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林獻堂 的原始碼
←
林獻堂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管理員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honorific_prefix = | name = 林獻堂 | honorific_suffix = | image = 臺灣文化與民主運動領袖林獻堂 Lin Hsien-tang, Leader of Taiwanese Culture and Democracy Movement.jpg | image_size = 275px | alt = | caption = 臺灣文化與民主運動領袖林獻堂 | native_name = | native_name_lang = | birth_name = | birth_date = 1881年10月22日 | birth_place = {{QING|福建省}}[[臺灣道]]<br>-{[[臺灣府]][[彰化縣 (清朝)|彰化縣]][[半線堡]][[霧峰區|貓羅新庄]]}- | disappeared_date = | disappeared_place = | disappeared_status = |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56|9|8|1881|10|22}} | death_place = {{JPN}}[[東京都]][[杉並區]] | death_cause = | body_discovered = | resting_place = {{TWN}}[[臺中市]][[霧峰區]] | resting_place_coordinates = | monuments = | residence = | nationality = {{QING}}(1881-1895)<br>{{EOJ}}(1895-1945)<br>{{ROC}}(1945-1956) | ancestor = | other_names = 台灣議會之父<br/>台灣自治運動的領袖與文化的褓母 | ethnicity = | citizenship = | education = | alma_mater = | occupation = [[台灣文化協會]]總理 | years_active = | employer = | organization = | agent = | known_for = | notable_works = | style = | influences = | influenced = | home_town = | salary = | net_worth = | height = | hair_color = | eye_color = | measurements = | weight = | television = | title = | term = | predecessor = | successor = | party = | movement = | opponents = | boards = | religion = | denomination = | criminal_charge = | criminal_penalty = | criminal_status = | spouse = 楊水心 | partner = | children = | parents = [[林文欽]](父) | relatives = [[霧峰林家]] | callsign = | awards = | signature = | signature_alt = | signature_size = | module = {{Infobox Chinese|child=yes|hide=no | t = 林獻堂 | s = 林献堂 | p = Lín Xiàntáng | poj = Lîm Hiàn-tông}} | module2 = | module3 = | module4 = | module5 = | module6 = | website = | footnotes = | box_width = }} '''林獻堂'''({{bd|1881年|10月22日|1956年|9月8日}}),[[名字|名]]'''朝琛''',[[表字|字]]'''獻堂''',[[號]]'''灌園''',[[以字行]]。[[臺灣府]][[彰化縣 (清朝)|彰化縣]](今[[臺中市|臺中]][[霧峰區|霧峰]])人,為[[世家]][[霧峰林家]][[族長]]。林獻堂是經歷[[臺灣清領時期|清領]]、[[臺灣日治時期|日治]]、[[臺灣戰後時期|戰後]]時期三代的臺灣地方領袖。於[[台灣日治時期]]是主張[[非暴力]][[反日]]人士中[[右派]]代表人物,無論在[[新民會 (臺灣)|新民會]]、[[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組織皆扮演要角,被稱為「台灣議會之父」。後因反對[[三七五減租]]和徵收餘糧,與[[中華民國政府|當局]]意見不合,避居到[[日本]]<ref><杖履追隨四十年>,葉榮鐘著,李南衡、葉芸芸編註,《臺灣人物群像》,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有限公司,1995【民84】年,初版,頁41。</ref>。被歷史學者Johanna Menzel Meskill譽為「台灣自治運動的領袖與文化的褓母」。他同時也是一位文學家,著有《[[環球遊記]]》一書。 ==早年時期== 他出身望族[[霧峰林家]],誕生於阿罩霧(今[[台中市]][[霧峰區]]),為霧峰林家頂厝支系中5位堂兄弟的老三,因此又被人稱「阿罩霧三少爺」。父親[[林文欽]]原是清末[[秀才]],獻堂與[[板橋林家]]的[[林熊徵]]同輩。7歲時,林獻堂於自家開設的家塾蓉鏡齋接受[[漢學]]教育。1893年,父親林文欽中恩科[[舉人]],築萊園於霧峰,娛養羅太夫人,林獻堂(11歲)就讀於萊園。 1895年,林獻堂14歲時,台灣依《[[馬關條約]]》被割讓給日本,在祖母羅太夫人的命令下,林獻堂攜帶家族遷往[[泉州]]避難,不過一年後{{請求來源}}又決定返台,以治產業。 1898年,林獻堂(18歲)與楊水心夫人結婚。1899年(明治32年),專心於[[外銷]][[樟腦]]的父親林文欽於[[香港]]病逝。林獻堂於19歲時接掌家庭事業,之後[[台灣總督府]]為拉攏他,委任他擔任霧峰[[參事]]、[[區長]](1902年),並於1905年授予紳章,同年出任[[台灣製麻株式會社]][[取締役]](相當於董事)。 ==青年時期== [[File:臺灣文化與民主運動領袖林獻堂 Lin Hsien-tang, Leader of Taiwanese Democracy Movement.jpg|thumb|right|190px]] [[File:臺灣民主運動領袖林獻堂於1921赴東京遊說設置臺灣議會 Lin Hsien-tang, Leader of Taiwanese Democracy Movement.jpg|thumb|right|190px|臺灣民主運動領袖林獻堂於1921赴東京遊說設置臺灣議會]] ===與梁啟超會面=== *1907年於[[日本]][[奈良]]旅行時與清末[[維新運動]]大將[[梁啟超]]會面。林獻堂向梁請教台灣自治之道,梁啟超衡量當代中日政經情勢,直言清朝在今後三十年內斷無法幫助台灣達成自治之目標,但是梁以[[愛爾蘭]]爭取自治的過程來啟發林獻堂,鼓勵林獻堂以非武力運動模式對抗的新方向。 *1910年加入[[櫟社]]。 ===成立台中中學校(台中一中前身)=== *1913年林獻堂與其霧峰林家同輩兄弟林紀堂、林烈堂等人,聯合台灣北、中部士紳向[[台灣總督府|總督府]]請願,表達台灣人出錢成立台中中學校的意願,兩年後(1915年5月)'''台中中學校'''(即[[國立台中第一高級中學|台中一中]]前身)成立,有知名外甥[[李白濱]]前來就讀。後又在[[霧峰區|霧峰]]創辦'''萊園中學'''(今[[臺中市私立明台高級中學|明台高中]]前身)。 ===新民會=== *1914年3月邀請[[板垣退助]]伯爵來台訪問,12月成立「[[台灣同化會|同化會]]」(1915年即遭解散)。1920年(大正9年)與[[蔡惠如]]等人,以台灣東京留學生為主體,於[[東京]]成立「啟發會」,翌年改為「[[新民會 (臺灣)|新民會]]」,林擔任會長。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1921年(大正10年)1月起林獻堂等人開始向[[帝國議會]]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書》,要求設立台灣議會,展開長達14年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ref>傳聞獲([[天皇]])同意接見</ref>。10月,與[[蔣渭水]]成立台灣文化協會。 《臺灣總督[[田健治郎]]日記》顯示田[[總督]]原本待林獻堂甚佳,但從林獻堂開始帶領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後,田的態度一百八十度大轉變,視林獻堂為討厭的麻煩製造者(Trouble Maker)。<ref>周婉窈, [http://www.eala.org.tw/word/%E5%8F%B0%E7%81%A3%E6%B5%B7%E6%B4%8B%E6%96%87%E5%8C%96%E7%A0%94%E8%A8%8E%E6%9C%83%E8%AD%B0%E7%A8%8B.pdf 山、海、平原:臺灣島史的成立和展望(Mountains, Ocean and Plains: The History of Taiwan as an Independent Unit and Its Prospects)]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23063339/http://www.eala.org.tw/word/%E5%8F%B0%E7%81%A3%E6%B5%B7%E6%B4%8B%E6%96%87%E5%8C%96%E7%A0%94%E8%A8%8E%E6%9C%83%E8%AD%B0%E7%A8%8B.pdf |date=2013-09-23 }}, 「臺灣海洋文化的吸取、轉承與發展」國際研討會,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2011年5月28日</ref><ref>周婉窈, [http://tw.myblog.yahoo.com/jw!uduCo2SGHRYWIzLEAu0T/article?mid=960&prev=-1&n%20ext=956 山、海、平原:臺灣島史的成立與展望] {{web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923035301/http://tw.myblog.yahoo.com/jw!uduCo2SGHRYWIzLEAu0T/article?mid=960&prev=-1&n%20ext=956 |date=2013-09-23 }}, 臺灣與海洋亞洲研究領域發展計畫</ref> ===台灣文化協會時期=== *1921年(大正10年),與[[蔣渭水]]在[[台北]][[大稻埕]][[臺北市私立靜修女子高級中學|靜修女子學校]]成立[[台灣文化協會]],仿效[[國民黨]]的制度,推舉林獻堂為總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林幼春]]等人為常務理事。 *為了激起台灣人的民族意識,台灣文化協會於1923年(大正12年)以《[[台灣民報]]》作為宣傳工具,林獻堂擔任台灣民報社長。 *除此之外,為了打破[[在台日本人]]及御用[[紳士]]壟斷[[銀行]]、[[信託]]、[[保險]]等金融業的狀況,林獻堂等人花了2年籌設大東信託株式會社(1927年2月成立,今[[華南銀行]]),林獻堂出任董事長,[[陳炘]]擔任總經理。 *台灣文化協會於1927年(昭和2年)1月內部左右派分裂,轉向由[[左派]]控制,林獻堂也退出台灣文化協會。 ==中年時期== ===環遊世界378天 (1927年5月15日-1928年11月8日)=== 林獻堂出發前,為親自體驗、尋找前人走過的遊覽點,已讀過康有為《意大利遊記》、梁啓超《新大陸遊記》與《歐遊心影錄》,芥川龍之芥《中國遊記》、黃朝琴〈遊美日記〉,以便琢磨遊記的寫作技巧。 *1927年5月15日,47 歲的林獻堂與其二兒子林猶龍搭乘「鳳山丸」從基隆出發,林猶龍剛從東京商科學校(今一橋大學)畢業,新婚不久。送行的親友有堂哥林澄堂、弟弟林階堂等人。途徑廈門,到達香港,5月21日換搭歐洲航線「鹿島丸」,林獻堂搭一等艙,票價 92 英鎊(將近日幣1000元)。「鹿島丸」行經香港、馬來西亞、斯里蘭卡、葉門。 *1927年6月14日,汽船抵達非洲埃及、蘇伊士,林獻堂父子前往埃及金字塔、人面獅像參觀。 *1927年6月20日,抵達歐洲法國之馬賽。林獻堂的大兒子[[林攀龍]]當時正在牛津大學就讀,特地來馬賽港和他們會合,加入旅程,一起前往巴黎等地參訪。不過在林獻堂帶著二兒子前往美國時,必須繼續完成學業的林攀龍為父弟送行。 *1928年8月28日,以〈環球一週遊記〉開始於《臺灣民報》連載,共刊載152回。 ===《台灣新民報》=== 林獻堂環遊世界回國後,加入[[蔣渭水]]、[[蔡培火]]等人組成的[[台灣民眾黨]]。1930年(昭和5年)3月29日,《[[台灣民報]]》增資改組,並易名為《台灣新民報》,林獻堂膺選為社長。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1930年(昭和5年)8月17日,林獻堂與[[蔡培火]]等人成立「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於臺中,主張確立民主主義,採取合法手段,以爭取政治自由與地方自治,出席者達227人,並推林獻堂、土屋達太郎為顧問,隨即於全島24個地方巡迴演講「施行地方自治」一議題。但自治聯盟常遭到民眾黨及左翼陣營的批評及抵制,民眾黨並做出禁止黨員加入自治聯盟的決議,[[蔡培火]]、[[陳逢源]]等跨黨份子都遭除名,林獻堂也憤而脫離台灣民眾黨。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是總督府最能接受的社會運動團體,1931年(昭和6年),日本殖民政府大舉鎮壓台灣的政治、社會團體,無論台灣民眾黨(1927-1931)、新文協(1927-1931)、台灣共產黨(1928-1931)、台灣農民組合等組織皆被查禁,唯獨台灣地方自治聯盟還能正常運作。 === 霧峰一新會=== 1932年至1936年霧峰林家在霧峰重要的「社區總體營造」活動,除了在林獻堂日記中留下豐富的史料外,也出版了一些一新會的資料(可參考許雪姬、周婉窈等相關作品)。 === 祖國支那事件 === {{See also|祖國支那事件}} 1936年3月,林獻堂參加[[華南考察團]]前往[[廈門]]、[[上海]]等地遊歷,林在[[上海]]對華僑團體致詞時,有「此番歸來[[祖國]]視察」等語,為日本間諜報告給[[台灣軍司令]]部,5月《[[台灣日日新報]]》報導此事,對林大加抨擊。[[台灣軍參謀長]][[荻洲立兵]]便意圖以羞辱林獻堂來警告[[台灣人]]。於是當6月17日林獻堂應[[台中州]][[知事]]之邀參加[[始政紀念會]]時,荻洲立兵便唆使[[右翼]]團體[[生產黨]]的[[浪人]][[賣間善兵衛]]當眾[[掌摑]]林獻堂,罵道:「為甚麼你在上海[[清國奴]]歡迎你的席上,說回到了[[祖國]]?」,此即「祖國[[支那人|支那]]事件」。該事件使得林獻堂與[[楊肇嘉]]避走[[東京]]。 ===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 *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中日戰爭]]爆發後,台灣地方自治聯盟召開第四次全島大會後,便自行宣布解散。 *戰爭時期,林獻堂分別出任台灣總督府評議會、大屯郡事務長、貴族院勅選議員。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 [[File:林家祖瑩.jpg|thumb|280px|林獻堂夫婦葬於私立明台高級中學內的林氏祖瑩]] *1945年, 林獻堂代表台灣人民參加南京受降式觀禮,卻因日本第十方面軍參謀[[諫山春樹]]所騙而沒有出現。原本林獻堂、羅萬俥、林呈祿、陳炘、蔡培火、蘇維樑等六位台灣仕紳奉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之命要參加受降式,在8月31日從台灣飛抵上海,9月8日到達南京,準備第二天參加受降典禮,但臨時接到日本第十方面軍參謀長諫山春樹中將的通知說,不必參加典禮,而林獻堂竟然沒有爭取,造成遺憾。次日,[[何應欽]]詢問林獻堂為何沒有參加,隨後將受降書讓林獻堂看,並帶其參觀受降場地並描述當日情況。<ref>[http://www.observer-taipei.com/article.php?id=792 林德政, 《觀察》雜誌, 日本投降至國民政府接收之間的台灣]</ref> *1946年5月,林獻堂當選第一屆[[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之後又擔任台灣省通志館(今[[台灣文獻館]]的前身)館長。 *1946年10月下旬,[[蔣中正]]來台巡查,於24、25日到達中部時24日下午林獻堂與之會面。 <ref>[http://taco.ith.sinica.edu.tw/tdk/%E7%81%8C%E5%9C%92%E5%85%88%E7%94%9F%E6%97%A5%E8%A8%98 林獻堂, 《[[灌園先生日記]]》1946-10-24 ]</ref> *1947年2月,出任[[彰化銀行]]首任董事長,負責[[彰化銀行]]的接收與改組工作。月底,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時,擔任省財政廳長的[[嚴家淦]]遭受衝擊,林獻堂將嚴家淦帶到[[霧峰林家]]大宅中躲避,以性命擔保,保護他的安全。在事件中,林獻堂也擔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列表|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臺中地區時局處委會]]負責人。事件過後,林獻堂曾被國民政府列名為「台省漢奸」,幸得友人相助,才免去牢獄之災。雖然1945年二戰結束後,林獻堂一度積極參政並擔任台灣省議會參議員<ref>{{Cite web|url=https://www.tpa.gov.tw/opencms/digital/area/past/past03/member0028.html|title=臺灣省諮議會 - 林獻堂|accessdate=2018-08-08|work=臺灣省諮議會|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808104955/https://www.tpa.gov.tw/opencms/digital/area/past/past03/member0028.html|archivedate=2018-08-08|deadurl=true}}</ref>,但旋即在[[二二八事件]]發生時,眼見國民政府接收人員腐敗釀成民變,朋友遭到逮捕遇害,使他內心受到創傷,對祖國「中國」深感失望<ref>{{cite book | author = 戴月芳 | title = 蔣渭水 vs 林獻堂:兩位台灣民族運動先驅 | url =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2uMYCgAAQBAJ&printsec=frontcover&hl=zh-TW#v=onepage&q&f=false | publisher = [[五南出版]] | location = [[臺北市]] | date = 2015年 | isbn = 9571174831 | page = 第12頁}}</ref>;加上當局的土地政策對其家業的打擊<ref><人如其名的陳辭公>,蔡培火著,1975年2月,收入張漢裕主編,《政治關係--戰後》,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文教基金會,2000年,頁450。</ref><ref>林博正主講,林蘭芳記錄,<說我霧峰林家--日治時期臺灣地方社會變遷演講系列之二>,2004年10月6日,頁23-24。電子版見:http://140.109.185.220/lin2.pdf {{Wayback|url=http://140.109.185.220/lin2.pdf |date=20051217215709 }}</ref>,故而遠走他鄉,到[[日本]]修養。至死不回台灣。 ==逝世== *1949年9月,林獻堂以治療頭部暈眩為由,離開台灣,寓居[[日本]],留下了傷感的詩句:「異國江山堪小住,故園花草有誰憐。」 *1955年,蔡培火奉國民政府之命勸說返台,林獻堂告之不歸的理由:「危邦不入,亂邦不居;曾受先聖人之教訓,豈敢忘之也。台灣者,危邦、亂邦也,豈可入乎,居乎。非僅危亂而已,概無法律,一任蔣氏之生殺與奪;我若歸去,無異籠中之雞也。」 <ref> 林獻堂, 《灌園先生日記》1955-10-24 </ref> *1956年9月8日,林獻堂病逝於東京[[杉並區]]久我山寓所,享壽74歲,之後遺體運回台灣,於9月21日在台北[[開南商工]]職校之靈堂舉行公祭,公祭委員會主任委員為[[嚴家淦]]、副主委[[黃朝琴]]及[[楊肇嘉]],委員[[張道藩]]、[[黃國書]]、[[鄭彥棻]]、[[蔣渭川]]、[[連震東]]、[[謝東閔]]等。副總統[[陳誠]]以下官員多人均到場行禮致祭。再由其夫人、兩子及楊肇嘉護送下移回台中霧峰安葬。<ref>[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31/9a/24.html 台灣耆宿林獻堂先生身後哀榮],典藏台灣</ref> ==家庭== 妻: 楊水心。1898年,林獻堂與楊水心夫人結婚。 大兒子: 林攀龍(1901年5月2日-1983年1月16日),1925年3月自東京帝大畢業,進入牛津大學攻讀宗教與哲學。1928年11月4日學成歸抵台灣。1930年3月5日,再度赴歐洲留學,轉學德國慕尼黑大學主修哲學、文學,1932年2月2日學成返台。1935 年4月2日,林攀龍娶曾珠如為妻,有一位嗣子林博正。林攀龍是基督徒,於1922年3月在熊本市日本基督教會受洗,返台後加入霧峰教會,後來成為長老。 二兒子: 林猶龍(1902年6月5日-1955年7月17日),1927年自東京商科大學本科獲商學士學位,與父親遊歷歐美。 女兒: 林關關(1906年1月23日-1997年),為林獻堂先生掌上明珠獨生女。1924年3月自東京淑德高等女學校肄業二年後返台,四月插班入台南長老教女學校(今長榮女中前身)三年級,1926年卒業。1930年1月3日,林關關女士與高金聲牧師的兒子高天成醫師結婚。婚後,關關隨夫婿高天成先在台南鹽水行醫兩年多,高醫師在鹽水行醫期間曾當選為鹽水基督長老教會長老。再赴日本,先生進入東京帝國大學研究,1938年榮獲帝大細菌學醫學博士;她也在東京日本女子大學進修二年肄業。1948年夫婦返台定居,次年應台灣大學傅斯年校長之聘,任台大醫院教授兼外科主任,1953年晉升為台大醫院院長。1964年8月13日,高天成因積勞成疾,榮歸天國,享壽61歲。高夫人於1997年逝世,享壽92歲。 三兒子: 林雲龍(1908年8月14日-1959年2月),1924年入日本法政大學預科,1930年畢業於該校政治科。返臺後於入新民報社為政治部記者,四年後辭職,旋被任命為霧峰庄長,四年任滿,卸任後仍回臺灣新民報社,任營業局長。[[台灣戰後時期|戰後]]曾任省議員,南華化工公司董事長,臺灣煉鐵公司董事長,並被舉為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民四十七年為彰化銀行公股董事。翌年二月因腦溢血逝世,年五十三。 ==著作== [[File:Museum of Lin Hsien-Tang in Wufong, Taichung, Taiwan.JPG|thumb|280px|私立明台高級中學內的林獻堂文物館]] 林獻堂著作以1927年文協分裂時,以到[[歐洲|歐]][[美國|美]]遊歷時留下的日記而編輯成的《[[環球遊記]]》最為膾炙人口。林獻堂留有自1927年至1954年的《[[灌園先生日記]]》(中研院臺史所出版中)實為[[台灣歷史]]上最重要的私人文獻之一。 ==後世評價== * 日本學者[[若林正丈]]將日本殖民時期台灣的民族運動人士分為四類:傾中的「祖國派」、「待機派」,以及台灣認同的「一島改良主義派」與「台灣革命派」<ref>{{cite book | author = 若林正丈 | title = 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 | url = | publisher = 播種者文化 | location = | date = 2007 | isbn = 9789576966248 | page = 172}}</ref>。林獻堂被他分類在「祖國派」。 ==和林獻堂相關的學術研究書目舉隅== (按照作者姓氏漢語拼音順序排列) *[[周婉窈]],1989,日治時代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 *黃富三,2004,林獻堂傳。南投縣南投市:[[國史館]]台灣文獻館。 *黃裕元,2000,論人物研究與民族觀:以林獻堂之「民族思想」為例。史匯,no. 4:95-116。 *[[李潼|賴西安]](李潼),1978,台灣民族運動倡導者:林獻堂傳。台中: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李潼,1999,阿罩霧三少爺。台北:圓神出版社。 *廖振富,1996,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廖振富,1999,反戰與反皇民化的呼聲:日治末期的林獻堂詩。台灣文獻 50,no. 4:61-77。 *台灣省諮議會編著,2001,台灣省參議會、臨時省議會暨省議會時期史料彙編計畫:林獻堂先生史料彙編,黃正義計畫主持。台中縣霧峰鄉:[[台灣省諮議會]]。 *天下雜誌影視中心製作,1999,為台灣築夢的人,林獻堂(1881-1956):力爭台灣人尊嚴([[VHS]])。台北:天下雜誌。 *徐千惠,2002,日治時期台人旅外遊記析論:以李春生、連橫、林獻堂、吳濁流遊記為分析場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雪姬]],1998,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台灣文獻 49,no. 2:1-33。 *許雪姬,1999a,[[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no. 31:167-211。 *許雪姬,1999b,林獻堂先生與臺灣社會活動:以霧峰一新會為中心。台灣文獻 50,no. 4:100-108。 *許雪姬, 2002,反抗與屈從:林獻堂府評議員的任命與辭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no. 19:259-96。 *伊藤幹彥,2005,日治時代後期台灣政治思想之研究:析論台灣抗日運動者的抗日思想。台北:鴻儒堂出版社。 *張惠珍,2005,他者之域的文化想像與國族論述:林獻堂《環球遊記》析論。台灣文學學報,no. 6:89-120。 *[[張炎憲]]引言,1999,林獻堂對民族運動的貢獻。台灣文獻 50,no. 4:95。 *張怡敏,2001,日治時代台灣地主資本累積之研究:以霧峰林澄堂系為個案。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博士論文。 *張正昌,1981,林獻堂與台灣民族運動。台北:益群書店。 *鍾美芳,1986,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朱珮琪, 2000,台灣日治時期菁英教育的搖籃:以台中一中為例。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 *[[若林正丈]]著,何義麟等譯, 2007,台灣抗日運動史研究。台北:播種者出版公司。 ==相關條目== * [[板垣退助]] * [[台灣同化會]] * [[六三法撤廢運動]] *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 [[啟發會]] * [[新民會]] * [[台灣文化協會]] * [[台灣民眾黨]] * [[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 [[台灣總督府評議會]] * [[台灣光復致敬團]] * [[辜顯榮]] * [[顏雲年]] * [[林熊徵]] * [[陳中和]] * [[林幼春]] * [[丁式周]] * [[王學潛]] * [[呂琯星]] * [[傅錫祺]] * [[陳懷澄]] * [[林朝崧|林痴仙]] * [[賴悔之]] * [[林資銓]](又名:[[林仲衡]])、[[陳瑚(台灣)]] ==参考資料== ;專書 * 黃富三教授:《林獻堂傳》,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年11月 ;單篇論文 顧敏耀〈台灣古典詩與二二八事件——以林獻堂、曾今可及其步韻詩為主要研究對象〉,《臺灣古典文學系譜的多元考掘與脈絡重構》,桃園: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2010。 ;引用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references /> </div> ==外部連結== {{Wikiquote}}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0215183940/http://www.mtvs.tcc.edu.tw/eu/ 林獻堂文物館] *[http://www.twhistory.org.tw/20011022.htm 戴寶村:林獻堂與近代台灣民主運動] *[http://www.tpa.gov.tw/big5/Councilor/Councilor_view.asp?id=320&cid=4&urlID=20 台灣省諮議會:林獻堂] *黃富三,[http://www.koryu.or.jp/08_03_03_01_middle.nsf/2c11a7a88aa171b449256798000a5805/76897a0375fb50384925724b000ad19e/$FILE/huangfusan2.pdf 戰後初期在日臺灣人的政治活動 ―林獻堂與廖文毅之比較―], [[日本交流協會]], 2004 {{Serial|前任|[[林資鏗|林祖密]]|[[霧峰林家]]<br>家長|後任|-}} {{霧峰林家}} {{臺灣社會運動|政治運動}} {{authority control}} {{中華民國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DEFAULTSORT:Lin Xiantang}} [[Category:臺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 [[Category:彰化銀行董事長]] [[Category:臺灣日治時期社會運動者]] [[Category:貴族院台灣敕選議員]] [[category:林姓|X獻]] [[Category:台灣省參議員]] [[Category:第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Category:霧峰林家]] [[Category:臺灣民主運動者]] [[Category:臺灣教育工作者]] [[Category:二二八事件相關人物]] [[Category:台灣地方志先賢]] [[Category:台灣日治時期銀行家]] [[Category:台灣紳章附與人物]] [[Category:臺灣總督府評議會員]]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Authority control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Bd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See also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Serial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Wayback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Webarchiv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Wikiquote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中華民國第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臺灣社會運動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請求來源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霧峰林家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林獻堂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