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 劉國松 的原始碼
←
劉國松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由於以下原因,您無權編輯此頁面: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管理員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Advert |time=2017-11-02}} {{Infobox person | honorific_prefix = | name = 劉國松<br><small>'' Liu Kuo-Sung''<br>Liu Guosong</small> | honorific_suffix = | image = | image_size = | alt = | caption = | native_name = | native_name_lang = | birth_name = | birth_date = {{birth date|1932|4|26}} | birth_place = {{ROC|安徽省}}[[蚌埠市]] | nationality = {{ROC}} | education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 organization = [[五月畫會]] | website = }} [[File:HKCL interior 劉國松 Lau Kwok Chung.JPG|thumb|300px|劉國松1977年作品,圖中右上角的一幅]] '''劉國松'''({{bd|1932年|4月26日||||catIdx=Liu劉國松}}),男,祖籍[[山东]][[青州]],生於[[安徽]][[蚌埠]],[[台灣]]画家。14歲在武昌開始學習傳統國畫,20歲改習西畫。1949年定居臺灣,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美國[[愛荷華大學]]與[[威斯康辛州立大學]]客座教授、[[臺南藝術大學]]研究所所長、大陸多所重點大學與美術學院的名譽教授,現任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 == 生平 == 1932年4月26日生於安徽蚌埠,祖籍山東青州。1938年父親於抗日戰爭中陣亡。與母親流亡於湖北、陝西、四川、湖南、江西等地。 1948年考入南京國民革命軍遺族學校。1949年隻身隨遺族學校到臺灣,就讀於臺灣省立師範學院(今臺灣師範大學)附屬中學。1951年于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就讀,並以第一名畢業。1956年在廖繼春老師的鼓勵下成立「[[五月畫會]]」,發起現代藝術運動,主張全盤西化。 1957年首屆「五月畫會」於臺北舉辦,掀起了臺灣現代藝術運動。1958年開始大量撰寫藝術理論文章,鼓吹現代藝術。1959年思想由全盤西化轉為中西合壁,開始採用石膏在畫布上打底,在油畫中加入水墨趣味。1961年受建築界材料理論影響,放棄油彩與畫布,重回紙墨世界,宣導「中國畫現代化」運動,並開發各種拓墨技法。深感一味追隨模仿西洋現代藝術思潮與流行畫風之不當,更對發展與宣揚民族傳統文化產生了強烈的使命感,開始宣導「中國畫的現代化」,提出了「模仿新的,不能代替模仿舊的;抄襲西洋的,不能代替抄襲中國的」的鮮明主張。 現代水墨畫1961年在臺灣開始,1963年即已形成氣候。隨後影響到東亞儒家文化共同體其他成員國的水墨畫家。 1963年發明粗筋棉紙-劉國松紙,並藉此創造出自我獨特畫風。作品《雲深不知處》,為香港藝術館收藏,是作品首次為美術館收藏。1965年首次個展於臺灣藝術館舉辦。 1966年獲美國洛克斐勒三世基金會(The JDR 3rd Foundation)兩年環球旅行獎。1967年應諾德勒斯畫廊之邀,舉行首次紐約個展,獲紐約時報名藝術評論家肯乃德(John Canaday)好評。 1968年當選[[台灣十大傑出青年]]。發展成立台灣「中國水墨畫學會」,繼續鼓吹中國畫之現代化。 1969年受美國「阿波羅8號」太空船由月球背面拍回地球照片之影響,開始創作《太空畫系列》系列,首幅《地球何許?》獲美國「主流'69」國際美展繪畫首獎。 1970年德國科隆東方藝術博物館和法蘭克福博物館合辦「劉國松畫展」巡迴展,並出版《劉國松—— 一個中國現代畫家的成長》德文版。 1971年美國檀香山美術學院與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市塔虎脫博物館舉辦「五月畫會畫展」。 1972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主任,首創「現代水墨畫課程」。香港藝術中心舉辦《劉國松畫展》。 1973年開始全力探索水拓畫技法。1974年發表〈談繪畫的技巧〉一文,提出「革中鋒的命、格筆的命」之理論,引發大規模的討論。1975年法國出版的《抽象藝術》一書,收錄其作品《地球何許?》。應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學院之邀,擔任客座教授一年。 1976年蘇利文著《中國美術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Art) 由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出版,將其列入創新一派。發表論文著作《溥心餘書畫稿》,出版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叢書第二冊。 1977年當選英國國際聯八位畫家的亞洲區代表,前往加拿大參加「國聯版畫代表作」之創作。 1978年應聘擔任臺北市美術館籌備委員會籌備委員。 1979年獲國際靜坐協會藝術完美獎。參加美國聯合國舉辦的「藝術家'79」展覽。 1980年應愛荷華州、伊利諾州藝術評議會之邀,任訪問藝術家1年。並於各大學美術學院,教育電視臺及美術館巡迴演講及教授繪畫。1981年應邀赴北京參加北京中國畫研究院之成立大會並參展。名列美國出版《世界名人錄》。應愛荷華州、伊利諾州藝術評議會之邀,任訪問藝術家1年。 1982年英國出版的紐約大學教授希諾考瓦(Conrad Schirokauer)著《現代中國和日本》(Modern China and Japan)大學教科書視其為中國代表畫家。 1984年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出《劉國松畫輯》。 參加北京「第六屆全國美展」,與[[李可染]]同時獲得「特別獎」。參加香港藝術館「二十世紀中國繪畫展」。 1985年首次應法國「五月沙龍」之邀,作品《沉入山的呼吸裡》於[[巴黎大皇宮]]展出。 1986年赴敦煌與絲綢之路考察。水拓畫達於成熟境地,開始漬墨畫的探索與試驗。參加漢城韓國文化館「第十屆亞洲運動會亞洲現代水墨畫展」。 1987年8月前往西藏旅遊,成為創作西藏山水系列之裡個靈感泉源,畫風為之一變。 1988年參加北京中國畫研究所「國際水墨畫展」和「水墨畫研討會」,發表論文《當前國畫的觀念問題》。 1989年應美國運通銀行之請,繪五層樓高之大畫《源》(1952 x 366公分)。 1991年獲李仲生現代繪畫文教基金會「現代繪畫成就獎」。 1992年10月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返臺中定居, 並任東海大學客座教授。 1996年應邀擔任臺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所長。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劉國松研究展」,並出版蕭瓊瑞著《劉國松研究》與[[李君毅]]編《劉國松研究文選》。 1998年臺灣唯一的藝術家應邀赴紐約參加古根漢美術館舉辦之「中華五千年文明藝術展」的展出,並參加開幕式。 1999年應邀赴巴黎製作《畫中有詩》版畫集。余光中特別為劉國松的畫創作六首詩一併印出,同時出版詩情畫意集。 2000年應邀赴西藏大學講學,並前往珠穆朗瑪峰,出藏後左耳突然失聰。 2001年赴四川九寨溝旅遊,開始實驗用建築描圖紙結合漬墨技法創造了一系列九寨溝的波光水影作品。 2002年作品《石頭的玄學》(The Metaphysics of Rocks)被收入美國Wadsworth Group出版的大學教科書《東方文化史》中。當選臺灣師範大學「傑出校友」。 2004年出版大型畫集。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訪問學人。獲臺南藝術大學頒發「榮譽教授」證書。 2005年受神舟六號升空的感動,開始創作《神舟六號》系列作品。 2006年在張家界遊覽之後,又創作了一系列的張家界作品,山水巨幅《天子山盛夏》,隨後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2008年獲臺灣第十二屆國家文藝獎。 2009年被聘為客座教授至西南大學與四川美院講學。 2010年獲臺灣師範大學講座教授聘書。獲美國加州世界藝術文化學院及世界詩人大會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2011年獲中國首屆中華藝文獎“終生成就獎”。參加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藝術展於北京國家博物館與中國美術館。 2013年山東省博物館成立,專設「劉國松現代水墨藝術館」並永久陳列。 2015年獲南京師範大學藝術學院講座教授聘書。 2016年獲臺灣二等景星勳章。當選[[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獲中國文聯榮譽委員。 2017年獲台灣第36屆行政院文化獎。 == 个人画展 == 1983年個展於北京中國美術館與南京江蘇省美術館舉行,並應大陸中央美術學院之邀公開舉辦三個演講,隨後3年巡迴展於大陸18個重要城市,北到哈爾濱,西至蘭州、烏魯木齊。 1990年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劉國松大學回顧展,並出版畫冊。 1995年赴法國參加巴黎臺北新聞文化中心「臺灣當代水墨畫展」。 1997年應邀參加上海美術館舉辦之「中國藝術大展」及研討會。 1999年臺北市中山國家藝廊舉辦「宇宙即我心」個展。 2003年「造化心源」於臺灣臺中文化中心展出。「劉國松七十回顧展」於香港漢雅軒展出。 2004年「劉國松的宇宙」應邀於香港藝術館展出。 2005年出席英國牛津大學主辦之「現代中國藝術學術研討會」。於新加坡泰勒版畫院展出「劉國松:創作回顧」。 2007年「宇宙心印: 劉國松繪畫一甲子」由北京故宮博物院主辦於武英殿展覽館展出,之後巡展至上海美術館和廣東美術館展出。 2008年在法國巴黎Galerie 75 Faubourg 開個展。赴北京參加當代藝術館舉辦的《水墨演義》開幕活動及上上國際美術館《水墨主義》的展出。 2009年於湖北省博物館、 寧夏博物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與合肥亞明藝術館巡迴展出「宇宙心印: 劉國松繪畫一甲子」。 2010年英國倫敦Goedhuis Contemporary畫廊個展,作品《日月浮沉》為[[大英博物館]]收藏。 2012年臺灣美術館舉辦「一個東西南北人——劉國松八十回顧展」。 2014年香港世界畫廊舉辦「劉國松作品展:回眸一瞥——從20世紀60年代到現代」。臺北歷史博物館舉辦「革命‧復興:劉國松繪畫大展」,此展2015年作為東南亞巡迴展。 2015年參加香港舉辦的全球首屆「水墨藝術博覽會」,並應大會邀請演講「我的水墨繪畫之路」。 2016年上海中華藝術宮舉辦大型回顧展「蒼穹之韻——劉國松水墨藝術展」。 2017年於山東博物館舉行「一個東西南北人——劉國松創作回顧展」。 參加「關山月和他的時代─二十世紀山水畫研究展」與其他11位藝術家齊白石、林風眠、李可染、吳冠中等人一同展出。 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博物館舉辦「從中國到台灣:前衛抽象藝術先鋒1955-1985」特展。 於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行“無垠——行進中的中國水墨運動中國當代水墨年度大展”。 == 艺术主张 == 劉國松一生致力於現代水墨的推廣與傳承,打破既有的水墨觀念,無疑是現今全球藝術界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劉國松早年提出了'''「革筆的命」'''、'''「革中鋒的命」'''等主張,質疑用筆的重要性,以及藝術之於生活的關聯性,對當時傳統的水墨藝術造成劇烈的影響。為了實驗水墨的不同可能性,劉國松從媒材開始作為第一步,最著名的技法便是在紙張上墨後,撕去紙筋留下白線的'''「抽筋剝皮皴」''',而劉國松為了達成理想的效果,甚至因此發明了「劉國松紙」。後來在參觀九寨溝後,又以建築用的描圖紙,利用其不吸水的特性,發展九寨溝系列絢爛迷人的水面波光,同樣為觀者驚豔。 == 奖项和荣誉 == 1970年代劉國松應聘香港大學藝術系執教,將現代水墨的風氣帶到了香港,前後廿餘年培養後進無數。1983年初,劉國松應大陸美協之邀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後,三年內在大陸巡迴展出十八個主要城市,並到處演講與講學,促使傳統文人畫的一元化走向了多元的局面,1985年大陸第六屆全國美展曾頒給他與李可染特別獎。 2007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破例在中國文化經典的殿堂舉辦「宇宙心印‧劉國松繪畫一甲子」特展,這不但肯定他在歷史上的定位,也說明了現代水墨畫已進入中國美術史的主流。 他又先後獲得了兩岸最高的「[[國家文藝獎]]」(2008)、「中華藝文終身成就獎」(2011)、二等[[景星勳章]](2016)及「第36屆[[行政院文化獎]]」(2017),同時也獲得中國文聯的榮譽委員,更是第一位華人畫家獲得[[美國文理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2016)。 1965年以來舉辦個展近百次,半數以上為美術館邀請,收藏其作品的美術博物館包括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共有七十幾間。研究他的中、英、德文專著有十一本,美國與德國的大學教科書引用他的理論與作品圖片者,已有六本。 劉國松是作品被全世界最多美術館收藏的在世華人藝術家,包括大英博物館、北京故宮博物院及美、德、義、瑞士、澳洲等80餘個國家的美術館都有典藏其創作。 == 贡献 == 劉國松以現代水墨在國際藝壇上成為矚目的焦點後,他計畫以不同的方式,讓現代水墨得以在世界各地萌芽,從台灣作為起點,最後在全世界開花。他將自己苦心經營、多方嘗試的各種新的水墨技法,透過錄影、文字等方式公諸於世,讓水墨藝術的後起之秀得以一窺奧秘,近來藝術學者多稱劉國松為'''「現代水墨之父」'''。 == 参考资料 == {{reflist}} == 外部連結 == * [http://www.liukuosung.org/ 劉國松文獻庫The Liu Kuo-sung Archive] {{中华艺文奖}} {{二十世紀華人油畫家}}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 {{Authority control}} {{DEFAULTSORT:Liu劉}} [[Category:劉姓|Guo國]] [[Category:青州人]] [[Category:蚌埠人]] [[Category:安徽画家]] [[Category:中華民國畫家]] [[Category:台灣戰後山東移民]] [[Category: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校友]] [[Category: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校友]] [[Category: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教授]] [[Category:香港中文大學教授]] [[Category:愛荷華大學教師]] [[Category:香港大学教授]] [[Category: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 [[Category: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Category:國家文藝獎得主]] [[Category: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模板:Advert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Authority control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Bd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中华艺文奖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
(
檢視原始碼
)
模板:二十世紀華人油畫家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到「
劉國松
」。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建立帳號
登入
命名空間
頁面
討論
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
檢視原始碼
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覽
首頁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MediaWiki說明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
相關變更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